打鼾,竟能讓他“不敢睡覺”?失眠,竟能讓他輕度抑鬱?3月21日是世界睡眠日。羊城晚報記者瞭解到,人的一生中有大約三分之一的時間是在睡眠中度過,睡眠品質與身心健康有著密切的聯繫,對我們的健康有重大的意義。
睡覺打鼾怎麼辦?失眠怎麼辦?羊城晚報記者採訪專家解讀“睡眠那些事”。
打鼾≠睡得香!拯救“危機四伏”的睡眠
近日,廣州市民張先生非常焦慮:“我睡覺打鼾特別厲害,還伴有呼吸暫停,我都不敢睡覺了,整宿整宿睡不好!”
南方醫科大學第三附屬醫院耳鼻咽喉頭頸外科主任醫師田廣永介紹接診后,很快為張先生做了檢查,檢查結果觸目驚心。
據瞭解,AHI指數(呼吸暫停低通氣指數)超過30即為睡眠呼吸暫停低通氣綜合征,張先生的AHI指數高達101.7!睡眠時的最低血氧飽和度正常情況下不應低於90%,而張先生則低至43%!可以說張先生的睡眠確實“危機四伏”。幸而,通過CPAP(持續氣道正壓通氣)壓力滴定和佩戴呼吸機睡眠,張先生在就診後首日AHI指數即降至2.3。他感慨:“這是多年來睡得最香的一覺!”
“打鼾並非睡眠好的表現,可能是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低通氣綜合征的‘預警信號’!”田廣永介紹,鼾症的危害遠超想像!我國睡眠呼吸暫停低通氣綜合征的患者超1.7億,但就診率不足三成,公眾對“鼾症”的認知亟待提升。鼾症不僅會對人造成生命威脅,還會對人的外貌造成影響。
田廣永介紹,曾有一位孩子白天注意力難以集中,成績明顯下滑,甚至出現了“腺樣體面容”。經醫生詢問後才得知,孩子長期睡覺打鼾、張口呼吸,家長卻以為“打呼嚕是睡得香”,直到孩子頻繁感冒、聽力下降才意識到問題。經檢查,孩子因腺樣體及扁桃體肥大導致重度睡眠呼吸暫停低通氣綜合征,經過手術治療癥狀才得以改善。
“如果早點重視,孩子就不會遭這麼多罪!”田廣永指出,兒童睡眠呼吸暫停低通氣綜合征多由腺樣體、扁桃體肥大或頜面結構異常引起,若未及時治療,可能導致腦發育受損、生長髮育遲緩、頜面部畸形等不可逆後果。“千萬別把打鼾當成‘睡得香’!”
你睡好了嗎?專家支招助眠攻略
“充足的睡眠是健康的基石,但失眠已成為現代人健康的新‘殺手’。”南方醫科大學第三附屬醫院精神心理科主任醫師尹紅蕾提醒,睡眠占人生約1/3時間,其品質直接影響身心健康。充足睡眠能消除疲勞、保護大腦、增強免疫力、促進生長髮育。然而,近年來諸多調查顯示,我國普通人群失眠患病率約15%,且呈年輕化趨勢。
記者瞭解到,長期失眠可能誘發抑鬱、焦慮等心理疾病,還與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密切相關。
“失眠是身心健康的‘警報器’,需及時干預。”尹紅蕾分享,曾有一位25歲的互聯網工作者,因連續3個月失眠前往就診。他每天工作至晚上7點,下班後仍需處理大量工作電話,只有到了深夜才能做點自己的事情。久而久之,他將深夜視為工作外的“專屬時間”,即便困倦也強撐刷短視頻,逐漸出現入睡困難、易驚醒、多夢,白天則困倦不堪、心跳加速、工作效率低下等現象。經心理評估,他因長期失眠存在輕度抑鬱、重度焦慮。在抗焦慮藥物基礎上,聯合睡眠認知行為治療、正念訓練和經顱磁刺激治療數周後,他的睡眠方才改善,身心狀態明顯恢復。
睡眠品質如何改善?尹紅蕾建議,可以從生活習慣入手調整。首先需保持規律作息,每天固定起床和睡覺時間,白天適當進行有氧運動,如散步、快走,但避免睡前劇烈運動;其次,睡前可通過熱水澡、正念冥想、聽輕音樂或閱讀紙質書等方式放鬆身心;在飲食方面,需注意下午3點后避免攝入含咖啡因的飲品,睡前不飲酒、不過飽;若自我調整效果不佳,應及時尋求專業説明,優先考慮非藥物治療如睡眠認知行為治療和正念訓練,必要時可在醫生指導下短期使用藥物治療,也可嘗試經顱磁刺激等無創物理療法。
“科學應對失眠,才能擁抱優質睡眠,為健康‘充電’。”尹紅蕾提醒,若持續出現入睡困難、早醒、日間功能障礙等癥狀,應及時就醫篩查。
文 | 記者 薛仁政 通訊員 董瑩
圖 | 視覺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