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電子商務和共享經濟的快速發展,網路購物成為人們習以為常的生活方式。3月22日,針對當前一些不良商家卻趁機以低價為名,通過各種手段誘導消費者私下交易,侵害消費者合法權益的現象,廣東省消委會提醒廣大消費者應注意以下事項。
一是私下交易風險多,網購認准正規交易管道。
繞開平臺的私下交易,易被認定為公民個人與個人之間的交易行為,不僅商品服務品質、交易資金安全、售後服務等得不到保障,而且很難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進行維權,後續在聯繫商家、獲取證據等方面還可能面臨一系列困難。消費者應選擇正規平臺、官網內的交易管道,不要輕易通過他人提供的不明連結,或商家自建的小程式下單。
二是警惕“優惠套路”,防範私下交易陷阱。
在日常消費和促銷活動中,一些商家會邀請消費者加入會員群、優惠群等,或直接發送領取優惠券的連結。這本是一種常規的行銷方式,然而卻有不良商家以此為幌子,誘導消費者點擊進入非法連結、自建網站或小程式等進行交易。消費者在參與相關優惠活動時,要時刻保持警惕,注意最終下單的連結是否仍在正規平臺或管道內,如跳轉到其他非正規管道,則應慎重考慮,切莫掉入私下交易的陷阱。
三是“貨到付款”存漏洞,平臺內支付更穩妥。
“貨到付款”本是方便消費者現場檢查驗貨,但在現實操作中,有些商家卻在消費者正常下單后,以操作失誤為由,擅自將平台訂單取消,改為貨到付款,達到私下交易目的。同時,還有些非正規管道的商家以低價和“免費試用、無效退款”的宣傳,吸引消費者貨到付款,並通過快遞員要求消費者先簽收付款。通過上述方式交易的消費者簽收后發現貨不對板等問題要求退貨時,商家則以各種理由推脫,甚至直接“失聯”。消費者應優先選擇在平臺內進行支付,或者選擇平臺內的“先用後付”,如確需貨到付款,應先仔細查驗商品,確認無誤后再簽收付款,發現問題應果斷拒收。
四是注意保留交易證據,依法理性維權。
消費者在網購過程中,特別是對商家或商品存在顧慮時,應及時保存好訂單明細、付款憑據、聊天記錄等證據,當發現權益受損時,應依法維權,可先與商家進行協商,並申請平臺介入處理,也可向當地12315、12345或消費者委員會進行投訴,若遭遇私下交易騙局,應及時報警處理。
廣東省消費者委員會提醒您:共築滿意消費,廣東在行動,讓我們一起共創放心消費環境,共建美好廣東!
文|記者 馬燦 通訊員 粵消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