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 史繼超
近日,長沙迎來一段時間難得的好天氣,不少市民選擇外出參加戶外活動,登山成為一些人的選擇,不過記者也注意到,有市民選擇攀爬野山、開闢野道,而目前處於封閉狀態的長沙象鼻窩森林公園成為不少博主、市民的選擇,並在網上組團、討論線路。這一行為也引發網友熱議,有網友認為此舉存在風險,也有網友覺得,只是徒步問題不大。
記者體驗:野道陡峭草木茂盛,數次打滑
有市民僅穿著短褲上山
3月25日中午,記者來到象鼻窩森林公園並嘗試進入,儘管正值中午,但還有數波遊客在往山路方向前進。根據網友推薦的路線,記者在山腳下看到了多處被損壞破開的圍欄,在圍欄盡頭,一扇張貼有“嚴禁入內”的鐵門被打開,鐵門旁有長沙市梅溪湖街道等職能部門聯合張貼的公告,公告顯示,2024年4月17日,象鼻窩森林公園,因進行基礎設施建設暫時封閉。公告的第一條顯示,施工期間禁止入內,擅自闖入者需自行承擔風險;公告第二條則明確說明,擅自損壞圍欄、門鎖、公告牌等設施的相關人員將被依法追究責任。
△貼有“嚴禁入內”的鐵門被打開
△大門旁貼有公園封閉的通知
△多處圍欄被破壞
“有一條路好走一點,不過有很多小路可以走,隨便上,隨便爬。”山腳下一位商販為記者指出多條道路,記者看到為迎合登山需要,有流動商販在山下賣水。記者詢問一位商販鐵門上的警示公告,該商販多次強調沒問題:“都是寫著玩的,每天都有很多人爬山。”
在上山過程中,記者與幾位女生相遇,記者遂與其結伴,在找尋上山道路的過程中,幾位女生數次打開手機查詢網上帖子給出的路線,據這幾位女生說,她們也是看了網上的帖子而來。記者注意到,這幾位女生並未攜帶任何徒步裝備,僅穿著板鞋和短褲,幾位女生中只有幾位攜帶有未裝滿水的小水壺。
△同行女生有的僅穿著短褲
進入公園後,記者看到數條人為踩踏出的野道,在行進過程中,儘管已經選擇了一處地勢較緩,並存在大量石頭作為攀登支點的路段,但依然需要雙手輔助,並且因公園內植被茂密,缺乏地圖指引,記者與幾位女生行進較慢,甚至數次迷路,記者遂決定下山,此時與網友發佈的完整環山路程相比,僅前行不足五分之一。
下山過程中,記者發現,儘管無需找路,但因地勢較陡,且存在大量落葉導致地面濕滑,記者穿著運動鞋依然數次打滑,一次摔倒,速度明顯放慢,截至記者回到出發點,與半小時的上山時間相比,整個下山路程耗時近一小時。
此次登山的全程,記者注意到,這些野路並無路燈,因周圍植被茂密,即便在中午一點左右,光線依然被大量遮擋,若遇天氣較暗或時間較晚則光線更弱。
在出山後前往地鐵站時,記者數次與前往該山遊玩的市民相遇,其中有數位是沒有任何戶外裝備的獨行遊客,一位遊客表示,看到短視頻慕名而來。
△全程有大量無明顯標識的野道
△一位剛從公園出來的市民,其攜帶的登山杖是記者遇到所有遊客中唯一的戶外裝備
半山腰容納兩人通行的野路一度發生擁堵
親子路未必親子
森林覆蓋率高達85.35%、擁有羅漢洞遺址、楠木寺遺址等人文景觀的象鼻窩森林公園,因距離長沙中心城區僅12公里,成為不少博主、網友推薦的景點,甚至在公園封閉后,熱度也並未減弱,記者注意到,在一些社交平臺,出現有“組團上山”“如何進入公園”“長沙版武功山,拍照超出片”等內容,甚至有博主打出“親子游好去處”的標籤為網友推薦徒步野路。不少網友也曬出自己的徒步軌跡,據一些軌跡顯示,有網友的徒步路線並未按照景區給出的道路行進,而是自行開闢,這些路線並不固定,少則四五公里,多則十多公里,時間也為兩三個小時至五六個小時不等。在其中一個視頻下,記者以遊客身份向網友詢問,“大門不讓進,但有很多小路,出了地鐵站跟著其他人走就行,週末有很多爬的。”網友回復。
△有博主在社交平台推薦該封閉公園
在公園路況上,部分博主發佈的視頻表明,深入公園內部後,路面情況較記者體驗的路段更為陡峭、狹窄,部分地段存有大斜坡與狹窄通道。一個視頻顯示,在該公園半山腰一處僅容納兩人通過的野道,因前方遊客行進較慢,導致有一定數量遊客滯留在無防護欄的斜坡路上。另有視頻顯示,在該景區徒步的遊客中,有不少是未成年人。記者還注意到,上述視頻中不少遊客沒有攜帶正式戶外用品裝備,或以簡單的春遊裝扮出現,甚至有很多遊客未攜帶水源物資,僅穿著板鞋和短褲。
△有視頻顯示,上週末在該公園一山腰處,發生堵塞
△有網友發佈自己在該公園的徒步照
對於上述情況,有網友認為選擇該公園野路作為徒步線路屬於“沒苦硬吃”“出事就老實了”。一位網友介紹,自己曾嘗試走完全程,期間需要攜帶大量水源,且因路段較長需要有一定體力為基礎。還有網友表示,部分路段不好走,有些地區特別陡,大人都費勁,更不用說帶小朋友行動。但也有網友認為,市區內缺乏戶外遊玩場所,希望有關部門建設更多環境安全、交通便捷的景區供市民遊玩,以減少市民前往偏遠景區發生危險的風險。
非正常徒步存風險
博主以此引流或將涉刑
25日,記者諮詢其所在的嶽麓區梅溪湖街道辦事處,一位工作人員表示象鼻窩森林公園因沒有達到開放標準,仍處於未開放狀態,對公園內部的整修正在進行,具體什麼時候開放不太清楚。當記者提及有市民通過野道進山徒步的情況,該工作人員表示很無奈:“正門是不能進的,但是公園很大,有很多小道,加上前來徒步的市民太多,我們在盡力阻止,但確實不好管理。”
戶外安全問題上,記者注意到,國務院安委辦與文化和旅遊部等部門曾分別在2023年和2024年發佈通告提醒遊客,出遊時不要前往未開發開放、缺乏安全保障的區域。遊客應提前瞭解景區開放情況,合理規劃行程,關注天氣和地質災害預警資訊,避免在山區、河谷等區域遭遇自然災害。青海、攀枝花等省市也曾發佈相關提示,讓遊客不要為追求刺激涉險。
但是,也有記錄表明,近年來因網友擅闖未開放戶外區域產生危險的案例並不少見,2023年7月,幾名遊客在英德市某大峽谷遊玩期間,擅自進入廣東石門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核心區被困。2024年2月,兩名遊客在深圳市大鵬半島最南端的牛奶排附近徒步時被困。2024年10月,幾名驢友未聽從民宿經營者建議,擅自前往未經開發的山區被困。2025年3月,一男子獨自徒步雲南省迪慶州香格裡拉中虎跳景區神川大橋峽谷未開發區域時失足。
山東瀛岱律師事務所執業律師吳震認為,公園封閉管理屬於管理方依法行使管理權的行為,為了自身的生命健康安全,市民景區未開放的情況下擅自破壞圍擋或翻越的行為不予提倡。另外若進入的區域屬於自然保護區中禁止進入的區域時,根據《自然保護區條例》的相關規定,行為人可能會面臨管理機構的行政處罰。
對於有博主、網友在網路上發佈教學,教導他人進入封閉管理景區的行為,吳震認為,相關人員存在涉嫌違反《治安管理處罰法、《風景名勝區條例》等規定的情況,可能面臨行政處罰;若行為造成嚴重後果或符合特定犯罪構成要件,可能涉及刑事犯罪。具體法律責任需結合行為方式、後果嚴重程度及主觀過錯等因素綜合判斷。
“建議市民前往更安全的區域徒步,在戶外遊玩過程中,如遇危險,要及時向消防等有關部門求助。”吳震說。
來源:瀟湘晨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