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10歲男孩意外離世,父親艱難做出決定……
更新于:2025-04-04 19:20:42

  清明節前夕

  杭州錢江陵園

  人體器官捐獻者家屬們與最愛的至親

  在另一種形式下再次“相見”。

  愛人先走一步,

  她在紀念碑前默默搜索他的名字;

  爺爺奶奶成為大體老師,

  長大的孫女懂得了他們的不易;

  兒子意外離世,

  父母讓他去實現夢想救更多的人.....

  這是日前在杭州錢江陵園舉行的2025年浙江人體器官捐獻緬懷紀念活動,醫學生、志願者、人體器官捐獻協調員、移植受者、捐獻者家屬等近200人參加。

  10歲兒子意外離世

  “他說長大後想當醫生或者消防員”

  他可能是現場最年輕的一位父親。

  在紀念碑不遠處的石凳上,他低著頭,忍不住啜泣,“太可惜了.....”

  今年2月,年僅10歲的兒子因意外不幸離世,生命永遠定格在了童年。在沉重的悲痛中,父母做出了一個艱難的決定——捐獻孩子的器官,讓這份未竟的生命延續下去。

  “他小時候總說,長大後想當醫生或者消防員,他就是喜歡幫助別人。”翻看著手機里兒子的一張張照片,父親抹了一把眼淚,哽咽著,久久說不出話來。

  “他是個善良的孩子,我們希望在他臨走的時候,能夠實現願望,救更多的人。”

  父親凝望著不遠處的墓碑,眼淚再次滑落,目光卻久久不願移開......

  墓碑前,給兒子的卡片上寫著:“我的寶貝,爸爸媽媽和爺爺奶奶永遠愛你,我們一定會再次相見、相愛的。”

  “想不到他走得比我早”

  一家人都做好了捐獻遺體的準備

  74歲的何奶奶在墓碑前輕輕蹲下,一遍遍撫摸著刻著丈夫名字的碑文——“丁從富”,眼裡噙滿淚水,“想不到他比我走得早。”何奶奶哽咽道。

  因為5歲的時候得了小兒麻痹症,何奶奶至今腿腳不太利索,“我自己也是殘疾人,我知道殘疾人的困難,他的眼角膜可以救兩個盲人,這樣就夠了。”

  “我老伴患有心臟病、糖尿病、淋巴癌,前20多年都搶救過來了,這次沒挺過去。”臨走時,丁從富決定把自己的遺體用於醫學研究。

  “希望可以早日攻克這些疾病,找到更好的治療辦法,也算是為後代做一些貢獻。”何奶奶說。

  早在1995年,何奶奶就登記了遺體捐獻,退休後她在西湖旁做起了義工,宣傳人體器官捐獻活動,“我是個平凡的人,就想走好以後做點好事。”每次工作結束后,她會把志願者紅馬甲帶回家洗凈、晾乾,“我老伴看到我在做這個,就想和我一樣(捐獻遺體)。”

  何奶奶和女兒在墓碑前靜靜默哀,女兒噙著眼淚,“我自己也是要捐獻遺體的,我完全尊重父母的想法...”

  79歲女兒含淚緬懷

  “父母都捐獻了遺體”

  墓園的另一側,吳女士蹲在墓碑前,目光在上面搜尋著兩個熟悉的名字。“我母親是2022年走的,父親是2008年走的,他們兩個都捐獻了遺體。”

  2008年,杭州遺體捐獻俱樂部成立,吳女士的父親得知這一消息后,毅然決定離世後把遺體捐獻給醫學事業。

  當父親的生命走向終點,吳女士遵循他的遺願,第一時間聯繫了杭州遺體捐獻俱樂部的創始人吳志夫。

  病床前,兒女們共同在父親的遺體捐獻登記表上簽了字。

  這一年,吳女士的父親成為了杭州市遺體捐獻俱樂部的第一位捐獻者。“一開始,我們並不理解父親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想法,後來才慢慢明白,他這樣的年紀,能做出這種決定是多麼不易。”吳女士說。

  孫女從上海趕來紀念爺爺

  “長大後才懂得他們的不易”

  孫女小宿清晨從上海趕來看望爺爺,她手捧一束白菊,輕輕地將花束放在紀念碑前。

  2020年10月,爺爺吳籽辛因病過世,按照爺爺的遺願,遺體捐獻到了浙江大學醫學院,成為一名“大體老師”。

  “爺爺奶奶早在1969年,就在上海簽署了遺體捐獻志願書,他們是第一批登記遺體捐獻的。”最後,奶奶捐獻在了上海,爺爺捐獻在了杭州。“我小時候根本不知道有遺體捐獻,就知道奶奶去世沒有葬禮,長大一點才懂得......”

  小宿印象里,爺爺一直是個話少的人,卻用行動詮釋了一切。從原東吳大學畢業后,吳籽辛進入上海銀行工作,與錢打交道從來沒有過差錯,數十年如一日,勤勤懇懇。

  “爺爺平時就愛讀書看報、寫書法,在爺爺心中,他也希望遺體捐獻能夠成為一件平凡的事。”

  紀念園內鮮花簇擁、翠柏含肅,捐獻者名錄碑上鐫刻著5793位人體器官(遺體、組織)捐獻者的名字。

  他們擯棄舊俗、突破傳統,

  用一種特別的方式為自己的人生謝幕。

  在生命的最後一刻,用一場無聲的奉獻,

  點燃另一個生命的希望。

  記者 王佳敏

來源:杭州日報

AI醫生看病靠譜嗎?
AI醫生看病靠譜嗎?
2025-03-26 23:0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