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清明,廣東、廣西和海南的網友就集體陷入迷茫:“我記得是這棵樹呀?太公太婆你們到底藏哪兒了?”
由於三個省份地處華南,地形多為丘陵、台地,植物生長茂盛,人們為了祭祖,扛起燒豬、拎著鐮刀,在叢林裡披荊斬棘,這也被網友戲稱為“一年一度的野外生存訓練”。
【1】“華南F3”祭祖有了新招式:無人機送祭品
今年“華南F3”祭祖又有了新招式:機械狗扛著燒豬上山;無人機吊著祭品盤旋山林等。在社交平臺上,廣西來賓一小夥就利用無人機給300米山上的祖墳祭祖。他表示,由於當地山較高,人們空手方便祭祖,無人機幾分鐘就能將祭品送到。
當事小夥韋先生告訴九派新聞,水果、燒豬、雞鴨魚肉、酒等貢品都能由無人機運至山上,“人就自己走上去,主要是幫人節省了力氣。”他說,一台無人機價格為六萬元,平時會用其施肥和噴灑農藥,清明時期也用無人機説明本村和附近的村民祭祖,每次收費幾十元到一百多元不等。
小夥兒用無人機祭祖。圖/視頻截圖
隨著村莊的遷移,祖墳也會因家族遷移而變得難以尋找,韋先生也曾遇到過找不到祖墳的情況,這個時候只能憑藉長輩們的記憶尋路。他表示,清明是一個十分重要的節日,無論身在何方,家族內的成員都會趕回來祭祖,這也是讓家族更加緊密的一種方式。
廣西南寧的小溫稱,他們家會帶著雞鴨、豬頭肉,炒菜,還有香燭紙錢、煙花爆竹等物品前去祭祖。“因為一般墓都比較遠,我們大多數情況下掃完墓就直接在原地砍雞砍鴨,吃飯,所以也會帶上鐮刀、砧板、菜刀,餐具”。
她補充說,家裡比較信風水,所以有一些祖先埋在比較遠的地方。據其回憶,在她很小的時候,會跟著騎自行車或者開摩托車的大人一起去山下,然後走上山,有些墓位置比較遠,他們會花上一天的時間去祭祖。
“地理位置純靠人記,就真的是爺爺記,後來傳給叔叔伯伯,再由兒子輩接棒,”小溫說。
【2】年輕人:挺好玩的,當旅遊一樣
當地人有著自己的一套“尋墳秘笈”,例如靠樹定位、憑石定位,甚至有的人還嘗試用手繪地圖的方式,描摹祖墳的地理位置。但有一些人卻面臨著一路披荊斬棘,始終找不到太公的情況。
來自廣西欽州的勞先生在社交媒體上發佈視頻稱:“砍了這麼久的草木,居然不是自己的太公。”
他表示,自己所尋的祖墳距離他所在的村有四五十公里,“這個祖先旁邊是一個水庫,去年來的時候是滿庫,今年水幹了,就找不到方向。”他說,最後是一些老人憑藉記憶找到大概方向,到另一座山頭,才找回了自己的祖先。
勞先生稱,自己家會用一星期左右的時間祭拜,帶著煮熟的公鵝、白酒和茶,先和村民一起去祭拜村裡共同的祖先,然後到家族祭祖,再去祭拜家裡已去世的親人。“挺好玩的,當旅遊一樣。”他說。
廣西欽州的黃同學表示,從她記事起家裡每年都會爬山祭祖,“我們是靠記路線找到地方,老一輩會把路線寫下來留給下一代,一般不輕易給小輩看,等我們到一定年齡了才會給。”
這次祭祖共有7人參與,去了6個地方,總共花了一天半的時間。黃同學稱因多年在外讀書,這次回家祭祖兩次迷路,最後是家人折返帶著她才找到路。“很累,但在這個過程中聽到很多關於不認識的祖先的事蹟,覺得這些祖先也挺厲害的,每年去祭拜爺爺和太爺爺,就當是一年和他們見一次面。”她說。
廣西武鳴的韋女士也有獨特的祭祖方式。由於太奶的墓位於懸崖頂上的山洞里,今年祭祖,家族裡的人需要背上裝有水泥、磚頭和水的背包,帶上一壺自家釀造的酒,爬上二三十米高的懸崖,去給墳墓翻修。
爬懸崖祭祖。圖/視頻截圖
懸崖峭壁上釘了許多鋼筋。韋女士說:“以前沒有,得讓一個特別厲害的阿叔徒手上去,然後再放繩子下來。”她稱自己從小練到大,小時候就不害怕,“我十三四歲開始爬,手腳比較靈活,通關就比較快。”
【3】專家:網上祭掃成新方式
煙台市芝罘歷史文化研究會秘書長逄雲惠從清明春祭淵源等方面入手,對清明節的內涵做了深刻闡釋。
“春雨驚春清谷天”,逄雲惠介紹,清明節作為一個節氣是在漢代確立的,《漢書》曾記載“三月中,雨漸多,謂之清明”。緊接著,她從長島、蓬萊一帶的清明習俗入手,詳細講解了清明節和農耕文化的淵源。
大家十分熟悉的清明掃墓活動,古時稱“春祭”。逄雲惠在分享中提到,早在西周時期,就有春季祭祀掃墓的習俗,那時的人們認為春季萬物復甦,祖先靈魂亦需要慰藉,但是當時祭掃的時間未定。到了唐代,注重以孝行天下,祭祖之風盛行,為方便官員回鄉祭祖且不耽誤工作,唐玄宗把寒食節墓祭歸入五禮之一,將寒食節和清明節氣放在一起,放假三天。掃墓時,人們要攜帶酒食果品、紙錢等到墓地,將食物供祭在親人墓前,還要在墳頭壓上白紙條,叫“壓墳頭紙”,表示子孫曾來上過墳。同時,還可以折幾枝嫩綠的新柳插在墳上,然後叩頭行禮祭拜,最後吃掉酒食回家。
如今,掃墓形式有了新的變化,如敬獻鮮花、栽種樹木等,網上祭掃等也成為新的方式以解遊子不能回家祭掃的哀思。
記者:陶梓童
實習記者:楊小康
來源:九派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