糟了!我忘記了!先別糟,遺忘或許並非壞事?
更新于:2025-03-26 14:21:51

在認知世界中,人類記憶與遺忘是兩個永恆的主題。

我們追求記憶長久,卻常常在遺忘沼澤中掙扎。然而,最新的科學研究顛覆了我們對遺忘的傳統理解,揭示出遺忘並非壞事,而是一種主動學習策略,它能幫助大腦有效處理感官資訊並概括整合知識。這一觀點近期在英國《新科學家》網站得到詳細闡述。

遺忘,從某種角度來看可能是大腦的一種自我保護機制。這種看似消極的過程,實際上是大腦為了更高效地運作而採取的一種積極手段。大腦的記憶系統並非無限大,它必須選擇性地保留那些對我們生活有重要影響的記憶,而遺忘那些無關緊要的資訊,從而避免資訊過載。這種具有選擇性的自然遺忘,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適應複雜多變的環境,以免被無關緊要的信息所困擾。

記憶形成和遺忘的過程,實際上是一個動態的信息處理過程。當遇到新事物時,我們的大腦會將其轉化為資訊,然後通過神經網路連接的改變,把這些資訊存儲在記憶庫中。位於顳(niè)葉內側的海馬將短時記憶進行鞏固,進而儲存到前額葉皮質轉換為長時記憶。在這個過程中並非所有的信息都會被完整保存下來,有些資訊與日常生活關係不大,或因注意力分散而無法被深入加工、鞏固,最終被遺忘。

在《新科學家》網站刊登的這篇論文中,英國格拉斯哥大學的埃德溫·羅伯遜表示,擁有超詳細記憶能力非常寶貴,這個群體擁有令人羨慕的過目不忘能力,並且總能發現事物的蛛絲馬跡,但這不利於人們對情況進行概括,而且在漫長的人生中記住所有事件和情感將是災難性的。因此,遺忘部分細節是有好處的,然而並非完全喪失記憶,而是記憶淡化。

一些研究表明,即使我們忘記了某個具體事件,但大腦仍保留了與該事件相關的資訊。這些資訊可能在未來某個時刻,當遇到類似情況時被重新啟動並影響未來決策。因此,遺忘並不是記憶消失,而是一種記憶轉化和重塑。

遺忘也是一種主動的學習策略。人類大腦具有強大的可塑性,可通過學習和訓練來改變神經網路的連接方式。當我們反覆學習和練習某個技能時,大腦中的相關神經網路會逐漸加強,形成穩定的記憶。然而,如果我們長時間不再使用某個技能,相關的神經網路就會逐漸減弱。這種遺忘並非壞事,它可以説明大腦釋放空間,去學習新的知識和技能。

遺忘也與環境的可預測性密切相關。人類大腦對於可預測的事件往往會自動忽略,而對於不可預測的事件則會給予更多關注。這是因為人類在進化過程中,不可預測的事件往往意味著更多的生存挑戰,需要大腦投入大量的資源進行處理。因此,當面對可預測的事件時,我們的大腦可能會主動選擇遺忘,以節省認知資源,更好地應對未知。

儘管遺忘在學習和適應環境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但我們仍然需要關注記憶喪失的問題。對於有這類問題的人來說,記憶喪失可能是由於疾病、衰老或其他因素,因此需要積極尋求醫療説明,通過藥物、訓練或其他方式來改善記憶功能。

在未來的研究中,科學家們將繼續探索遺忘、記憶和腦結構之間的奧秘,以期更深入地理解大腦的工作機制,發現改善記憶功能的有效方法。在這個過程中,會發現更多關於遺忘的積極作用,以及如何利用遺忘來優化我們的學習、工作和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