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天水日報
□ 高小我
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俄國政府派出一支小型考察團,稱為“俄羅斯科學和貿易考察團”。
該考察團共有九人,由俄國總參謀部中校索斯諾夫斯基帶領,成員包括攝影師鮑耶爾斯基、科學官員皮斜斯齊(Piasetskii,也譯作“派亞塞特斯基”)、一位地質學家、一位翻譯、一位姓徐的中國老紳士(應為嚮導),以及三名哥薩克輕騎兵(類似於警衛)等。
考察團於1874年3月14日從聖彼德堡出發,8月19日到達北京。在依次考察了北京、天津、上海後,他們於1875年初來到漢口,計劃沿漢江上行至漢中,經甘肅、新疆到達當時屬俄國的齋桑。他們預想通過漢江把茶葉運往本國。4月13日,考察團到達漢中,休整一月有餘,加僱了幾個人併購置了騾馬後,於5月20日出發赴甘肅,途經秦州(天水)、蘭州、甘州(張掖)、肅州(酒泉)、嘉峪關,通過新疆哈密綠洲進入齋桑,最後於光緒元年(1875年)10月回到俄羅斯,前後共一年半時間。
考察團一行途經秦州是在1875年6月,當時,科學官員皮斜斯齊博士為伏羲廟前“開物成務”牌坊畫了一幅水彩畫。
這是目前所知天水歷史上最早的水彩畫,距今150年,彌足珍貴。
畫面自伏羲廟正門前由東向西方向透視,近端是“開物成務”牌坊。俄國人難得照貓畫虎寫出“開物成務”四個書法大字。遠端還有一座牌坊,牌坊四周綠樹如蔭。牌坊兩側,雕樑畫棟的店鋪下站著秦州各色人等,有頭戴紅纓帽的官員,有頭戴或手持圓頂草帽(鬥笠)的市民,男子一般著藍長衫、白長衫並拖辮,女子套紅衫。穿著肚兜、光著四肢、扎著雙辮或朝天辮的兒童穿插其中,可見初夏的氣溫已較高。雖然人物神態、衣著頗有被洋人獵奇的痕跡,但也是一幅很生動的市井畫,對於瞭解清末伏羲廟牌坊周圍環境,不無史料價值。
這座“開物成務”牌坊位於天水伏羲廟大門前的街道西側,始建於明嘉靖十年(1531年),清乾隆、嘉慶和光緒年間多次重修,1972年4月曾被拆毀,2002年又在原址重建,屬於伏羲廟的地標建築物之一。
皮斜斯齊1843年出生於俄國聖彼德堡,去世於1919年,是俄國著名醫生、旅行家和畫家。
關於此次俄國考察團的考察目的,實事求是地講,主要是探索一條往俄國運輸茶葉更近的陸上商道——從四川到齋桑,這是商業目的,即打通貿易通道。除此之外,還有外交目的和特務目的,即尋求建立領事館、搜集政治情報。
在這場前所未有的科學考察活動中,無論俄國人抱著怎樣的目的,都留下了珍貴的資料。
一方面是老照片。考察期間,隨團攝影師鮑耶爾斯基(Boiarskii)拍攝了約200張照片,用鏡頭記錄了同光年間民生時局,記錄了晚清中國的政治圖景、自然風光、社會風貌、山川風物和風土人情,成為較早用鏡頭記錄中國晚清社會實相的西方攝影師之一。回國之後,鮑耶爾斯基將139張照片整理成冊,命名為《中國之旅:俄國科學貿易考察團》。這批照片後來成為巴西皇帝佩德羅二世建立的特麗薩·克莉絲蒂娜·瑪麗亞藏品的一部分,最終佩德羅二世將其捐贈給了巴西國家圖書館。另外,資料顯示,這批照片在大英圖書館也有收藏。
另一方面,科學官員皮斜斯齊博士還寫下了日誌——《在蒙古利亞和中國的俄羅斯旅行者》,原書由俄文寫就,一經出版就風靡西方,先後被翻譯成法文、英文。2005年6月,學者沈弘在《晚清映像:西方人眼中的近代中國》一書中,曾以“俄國探險家陝南印象”為題,節錄翻譯了皮斜斯齊博士考察日誌中的興安府(即安康)部分。
■■■
■ 科學官員皮斜斯齊博士肖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