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碗小腸粉 幾多家鄉味
更新于:2025-03-26 13:29:06

本文轉自:閩北日報

松溪“金牌腸粉店”:

一碗小腸粉 幾多家鄉味

楊小英正在店內製作腸粉

徐發亮正在煮扁肉

20日,淩晨四時,街道還籠罩在薄霧中,但松溪縣東大路的“金牌腸粉店”已亮起暖黃色的燈光,鍋里升騰的白色水汽裹著米香,與操作間飄來的濃郁豆香交織在一起。老闆娘楊小英麻利地將浸泡了一夜的黃豆倒入磨豆機中,隨著機器的轉動,乳白色的豆漿順著凹槽緩緩流入桶裡。“豆漿要每天現磨現煮,四時就得開工,不然趕不上早市。”牆上的電子鐘跳至4:10,她抹了把頸間的薄汗,“雖然豆漿是免費供應的,不賺錢,但自己煮的味道更香,顧客喝得放心、健康。”

“豆漿免費續杯”是店裡最顯眼的紅色招牌。頭一天晚上,楊小英會篩選出三斤優質黃豆進行浸泡,第二天清晨,黃豆要經過石磨、過濾、熬煮等五道工序,最後以豆漿的形態,被端上顧客的餐桌。“煮豆漿的時間要足夠,沒煮熟的豆漿喝了會鬧肚子。煮開后要把浮沫全部撇凈,這樣反覆幾次,口感才細膩。”楊小英一邊幹活一邊解釋道。

在她身旁,丈夫徐發亮正忙碌地炸油條、油餅,炸完一筐又開始包小籠包,儼然一副做小吃的“全能手”模樣。“剛開始很多手藝都不會,都是慢慢學的。十幾歲時跟姐姐學過做油餅,憑著兒時的記憶,我又把這項手藝撿回來了。”正包著小籠包的徐發亮笑著說道。

“老闆,腸粉一份,微辣!”

“拌麵兩碗,煮軟一點。”

“扁肉一碗。”

清晨七時,小店已然是人聲鼎沸。穿著校服的學生、晨練歸來的老人、匆匆打包的上班族、送孩子上學的家長……生活節奏不同的居民們聚集在“金牌腸粉店”,在氤氲的熱氣中構成了小城的生活圖景。

老熟客們的口味,徐發亮早已爛熟於心,只見他熟練地燙麵條、煮扁肉,一碗碗美食很快端上餐桌。“兩碗拌面是吧?到店了就能吃。”電話裡,客戶預約不斷。市民徐建彬是這裡的常客,他像往常一樣準時到店:“這裏品種多,五天都不重樣,特別是腸粉,在松溪可以說是獨樹一幟。”徐建彬笑著說,除了偶爾睡懶覺,他幾乎能在這裡解決全年的早餐。

在腸粉製作區,楊小英熟練地抽出蒸鍋中的托盤,薄如蟬翼的腸粉皮微微顫動,淋上自家調製的湯汁,一碗新鮮的腸粉便出鍋了。楊小英說,米漿如果磨得不夠細膩,做出來的腸粉口感會發硬。為了做出更美味的腸粉,夫妻二人早年專門前往廣東學習,又根據松溪人的口味改良了工藝,加入秘製湯汁,才形成了如今更濕潤、順滑的口感。

“從他家店剛開業起,我基本都在這吃早餐,東西好吃,老闆做餐飲很用心。”“我兩個孩子都是這家店的忠實粉絲,就愛吃腸粉。我很喜歡他們家的牛肉麵,食材很新鮮。”好評不斷的顧客口碑,來自夫妻二人多年來的堅持。

幾年前,楊小英和丈夫徐發亮在建陽區經營早餐店,生意一直不錯。“當時,在松溪的兄弟姐妹總勸我們回來開店,說我手藝好,回來肯定受歡迎。加上母親年紀大了,回來也能照顧她。”徐發亮回憶道。2019年,夫妻倆帶著全部積蓄回到松溪。然而在選址時,他們卻犯了難:核心商圈租金高昂,偏僻地段又無人流。最終,他們選中了東大路的一家店面——這裡離學校和居民區近,附近住了許多老街坊。

如今,這對夫妻已步入回鄉創業的第七個年頭。在幾十平方米的小店內,二人用一碗碗現蒸腸粉和免費豆漿,不僅養活了全家人,更成為松溪早餐地圖上的“金牌地標”。“做餐飲講究品質,食材要新鮮,人要勤快、熱情,這樣才能留住老顧客。”談及店鋪的經營與傳承,徐發亮感慨道,“如果有人想學,我很願意把手藝傳承下去。”

在許多餐飲店選用預製菜的今天,“金牌腸粉店”用現煮現賣的堅持守護著食物的溫度。楊小英夫婦的故事,恰似一屜文火慢蒸的腸粉,急不得的米漿沉澱、少不了的守候等待,方能在揭蓋瞬間凝成透亮的鄉愁。當越來越多在外漂泊的人們選擇“洄遊”家鄉,這樣的創業故事或許能給出一種新解——所謂鄉愁,不僅是地理的回歸,更是對生活本味的堅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