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長型思維:畢業 5 年,我如何和同齡人拉開差距
更新于:2025-03-26 13:28:00

有一次,我回老家,見到大學時期的一位好朋友,才聊了幾句,她就感慨地說,“士別幾年,你的成長簡直天翻地覆,我們都只有膜拜的份兒。

交談過程中,我也得知她在畢業后 5 年,基本就是家和單位“兩點一線”的模式,不主動向外學習,也很少再交新朋友,早已經放棄了自我成長。

長期來看,這種成長狀態其實很可怕,真正決定一個人成長的上限,不在於你付出了多少努力或掌握了多少方法,而在於你是否擁有成長型思維模式。

如果不改變你閱讀的書及交往的人,5 年後的你和今天不會有什麼兩樣。

很多人初入職場都有這樣 的疑惑: 以前在上學的時候,明明大家的起點都差不多,可是為什麼 5 年或者 10 年後,差距就慢慢拉開了,而且有的時候差距非常巨大。

網上 流行過一個非常火的公式:

1 的 365 次方 =1,

1 是指你的原地踏步,一年以後你還是在原地踏步,還是那個“1”。

1.01 的 365 次方≈ 37.783 434 332 89,1.01=1+0.01,也就是每天進步一

點點。

1.01 的 365 次方,也就是說你每天進步一點點,一年以後你的進步將遠遠

大於“1”。

0.99 的 365 次方≈ 0.025 517 964 452 29。0.99=1-0.01,也就是你每天退步,

哪怕只有那麼一點點,一年後退步到近乎為“0”,遠遠被人拋在後面,真的就 是一事無成。

看似簡單的數學題,卻暗含著驚人的人生哲理,大部分人的差距就是這樣在一天天被拉開。

法國文學家羅曼·羅蘭說過一句話,“大部分人在二三十歲上就死去了,因為過了這個年齡,他們只是自己的影子,此後的餘生則是在模仿自己中度過。日復一日,更機械、更裝腔作勢地重複他們在有生之年的所作所為,所思所想,所愛所恨”。

現實中,確實有人經常的表現是“二十幾歲就死了”,進入一個新環境,工作一段時間以後,業務技能從生疏到熟練,來了需求也能很快完成,就進入“成長舒適區”,不再學習,不再接受新資訊,不再接受新挑戰,他們要麼覺得自己已經懂了,要麼覺得反正也學不會,就不再學習。

久而久之,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

“功夫都在 8 小時之外”,人和人的差別,就在於除了上班、上學、睡覺之外的第三個“8 小時”。你可以拿這 8 小時去打王者榮耀、去刷短視頻,也可以拿這 8 小時去提升某一項技能。

我當初之所以能直接跨行進入互聯網公司,就是我在國企工作期間,利用第三個“8 小時”,從零自學新媒體寫作,積累 10W+ 爆文和寫作經驗,才有了後來的轉型成功,逐漸地和身邊的朋友拉開距離。

一個人的衰老,不是從白頭髮開始的,而是始於思維意識的殭化,不再遠行和冒險,不願意離開舒適圈,對新鮮事物不再興奮。

我們的一生,基本上會經歷四種教育:家庭教育、教育、社會教育、自我教育。

對於像二十幾歲的成年人,家庭教育早已成為過去時,而社會教育根本沒有什麼條件或者成本非常之高,最有效、成本較低的就是學校教育和自我教育。

令人心痛的是,大部分人在接受過學校教育,走出象牙塔以後,似乎就停止學習和進步,只有極少數人才會重視對自我教育的投資。

我的一位導師說過一句話, 在賺到第一個 100 萬元之前,你最應該要做的事情就是投資未來的自己。

斯坦福大學心理學教授卡羅爾·德韋克在《終身成長》里也告訴我們:決定人與人之間差異的,不是天賦,而是思維模式。

一般,人們常見的兩種思維模式, 固定型思維模式,認為聰明才智和能力是天生的,我們自己很難改變。 在他們的口中,你經常會聽到這樣的話:

“我就這樣兒,改不了。”

“我沒有這方面的天賦,學不會。”

“事情也只能這樣了,這不是我能選擇的。”

這種思維,就像一副無形的精神枷鎖,會極大地限制一個人的發展。

另一種是成長型思維,認為任何人,無論你是誰,都可以通過努力和經歷去改變。在他們看來,成功意味著不斷拓展自己的能力,不怕犯錯或者難堪,只專注於成長的過程。

他們最常說的是:

“這個我不會,但我可以學……”

“什麼事情都有第一次,這次做不好,下次改進就好了。”

“我無法改變這個環境,但我可以改變自己呀。”

在看待成功上,成長型思維會認為,成功並非自己“聰明”,而是因為我們的“努力”和“堅毅”。

上大學時,我主修的專業是西醫和法律,但因為就讀的學校是一所中醫院校。

我本人也更喜歡中醫,所以經常在每學期開學初,就把全校的課程表下載下來,找到自己感興趣的課程,按照課程表的時間,跟著不同專業的人學習,成為學校有名的“蹭課專業戶”。

那時候,我還不知道這種思維叫作“成長型思維”,就是單純地認為,我對這件事情感興趣,願意去學習,也有條件,就去了。

這也就不難想像,為什麼我過往沒有接觸過新聞,卻在大學時代不務正業地做起學生記者,後來甚至放棄了多年的專業,“棄醫從文”,走上了以寫作為生的道路。

在《終身成長》有這樣一句話: “考試成績和對當前成就的評估只會告訴你目前處在什麼位置,而不會告訴你將來會達到什麼高度。

從終身成長的角度看,除了身高、年齡、背景經歷等少數客觀情況不可變以外,身材、收入、學歷、性格、房車、戶口、才華能力、格局、眼界、思想、精神層次、人品、三觀……都是可變的。

例如身材皮膚,幾個月就能見效;學歷,5 年能拿兩個學位證書;收入(房車、戶口),經過 1 ~ 5 年的努力也可達成;性格脾氣,堅持自我引導改變,半年以內就能改變。

才華、能力、格局、眼界、思想、精神層次,需要比較長的時間,但 3 ~ 5年也能獲得顯著提升。

一旦你擁有成長型思維,將注意力聚焦在自我成長和生活幸福感上,外在的一切都是順其自然的結果,並非目的。

這個過程,就像一棵樹的長成,不是為了給人庇蔭,也不是為了成為棟樑,僅僅因為它是一棵樹,它受到大自然的滋養,然後在時間的複利效應下,慢慢長成參天大樹。

那麼,在 VUCA 時代(不穩定、不確定、複雜和模棱兩可的未來),我們要如何擁有成長型思維,才能學習和改造自己以適應新技術和不斷變化的職業技能需求,實現跨越性成長呢?

美國一個心理學家曾經提出舒適區理論,我們在面臨任務的時候,心理上會有三個區域:

首先是舒適區,就是你所熟悉的能力範圍,你在裡面往往得心應手。

其次是學習區,就是稍稍高出一點你的能力,充滿新穎的事物,你需要再學習、再成長。

最後是恐慌區,就是遠超你現在的能力,你會在當中感受到巨大的壓力和焦慮。

根據舒適區理論,我們很容易就知道,保持成長型思維,就是你要想辦法走出舒適區,更多地停留在學習區,才能取得進步。

回顧我在寫作這條路上,就是走在一條不斷地走出舒適區,在學習區里前進的旅程。

從新媒體小白轉型到新媒體寫作,我只用了三個月。

而轉型之前,我過往沒有任何新媒體寫作的經驗,甚至連新媒體的概念都沒有。

當時就是每天會關注公眾號“十點讀書”的文章,有一次,我看到公眾號發佈了一篇徵稿函,就尋思著是否可以成為他們的簽約作者。

於是,當時零基礎的我,開始在網上自學新媒體課程,刻意學習新媒體寫作。

期,我也經歷過三個月投稿無門的窘迫,但成長型思維告訴我,不能放棄。 於是,每天上完班雷打不動地寫稿到 12 點再休息。 需要告誡大家的是,學習是可以,但還是要注意照顧好自己。 我也是在那個時候,用眼過度導致眼睛造成不可逆性的損傷,至今依然無法直視強光,每次出門都必須要戴墨鏡。

正是那三個月的學習,使得我迅速掌握了新媒體寫作的訣竅,成為十點讀書的簽約作者,後來又陸陸續續簽約了有書等多家千萬級閱讀量的公眾號平臺,發表多篇 100W+ 的文章,文章被人民日報、新華社等平台轉載,稿費也從 100 元,上漲到幾千元不等。

後來,我從國企離職,也是憑藉十點讀書簽約作者的身份,以及過往數據不錯的文章,才實現順利跨行業、跨專業的轉型。

轉型到互聯網公司,我依舊保持著成長型思維,讓自己每天都保持在學習區的良好狀態。當我發現過往掌握的那一套熱點文、情感文的寫作技巧,已經不足以支撐當時的工作,就主動學習轉化型文案的寫作,學習朋友圈文案的技巧,深度研究人物稿寫法,才有了之後專訪各行各業大咖的機會。

現在,成長型思維已經完全無意識地融入我的血液中,我在 2020 年看到圖文的新媒體形式已經不太景氣了,於是就結合過往的寫作功底,從零開始摸索短視頻創作。

我過去在互聯網公司工作時,曾對外招收過一些寫作者,為公司供稿。當時有不少文筆不錯的傳統寫作者來應聘,就是缺少了新媒體的思維。

出於同理心,我就告訴他們需要走出舒適區,研究一下新媒體的技巧和網感。

但大部分人給我的答覆都是,“新媒體太難了”或者“我不行的”,把失敗歸結於自我的能力不行,以至於也沒有見到幾個人轉型成功。

走出舒適區去成長本身就是一件痛苦的事情,它意味著你需要逆著人性,學習你過往沒有接觸過的知識,和你不熟悉的人交往,到你沒有去過的地方看一看。 不過一旦你突破了,就會發現人生進入另外一種境界。

我非常認同《思考的技術》中的一句話,“懶於求知的人,將沒有生存空間”。

在如今這個連賣菜都要不斷升級反覆運算的時代,學習對於每個人而言,都不應該是過去時態,而是一種現在進行時。

只有不斷求知,不斷思考,養成終生學習的態度,才不至於被社會和時代淘汰。終身成長,才是這個時代最靠譜的“鐵飯碗”。

注:以上內容,選自胃竇Elaine新書《刻意成長行動指南》第二章【 思維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