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敏(米笑),知名建築師,2006年創立“門”,以“扉建築”為空間實踐的載體,“扉美術館”為研究平臺,深耕於嶺南,通過藝術營造的設計理念致力於城市社區性的建構,讓每一棟建築都變成一座無界社區。
國家一級註冊建築師
英國皇家特許註冊建築師
廣州美術學院建築藝術設計學院客座教授
華南理工大學建築學院講席教授
2020 WA中國建築獎居住貢獻獎佳作獎
2020 WAN Awards(Mixed Use)金獎
2020 Dezeen Awards年度最佳多戶型住宅大獎
Archdaily 2021年中國十大建築
Dezeen 2020年中國十大建築。
2021年AD100中國最具影響力建築設計事務所。
名家代表作
(一)紫泥十二門
這個在國際上獲得多個大獎的建築專案,是為7個互聯網時代的“斜杠青年”量身定製,可以融工作、家居、媒體發佈、展覽、商業、社交聚會等公共生活和私人生活為一體的高度混和的空間。“斜杠青年”因為在多個領域涉足,所從事的工作希望有更高的社會關注度,因此他們的作品、產品,以至工作方式和日常生活方式也都希望被展示出來,從而開啟和引領有別於朝九晚五的、一種新的都市生活方式。
(二)北京大學數學學院
通過深度調研北大電教樓的歷史,扉建築給業主提供線索並協助申報北京首批歷史建築,成功保護了這座原本計劃拆除的舊建築,並改造為數學與科學院系樓,以空間演繹數學密碼與歷史,展現數學作為基礎學科的的人文特質,以行動踐行北大“守正·創新”的校訓。
(三)扉行器無界社區3.0
扉行器無界社區,以剖面設計法把2到3層屋面設計成順樹冠坡度的台階式“樹下劇場”,把建築表皮擴展為公共空間,人的活動構成活的立面。屋面下是2層通高穿過美術館的室內街道,使藝術成為日常而更具公共性。內街同時發揮傳統村落中“冷巷”的功能,通風降溫減低能耗,降低運營的碳足跡。
(四)文立方
文立方是位於廣州二沙島的著名文化新地標。專案以包含內院的街廓式平面佈局,組織展覽館、商鋪、餐飲、辦公、休閒、演出等等各種功能。內院向街道開放,變成圍護感很好的城市公共空間,舉辦各種活動,把周邊的建築整合成一個內聚性的社區。
採用南方地區最有效的被動式節能措施—遮陽加通風。內院設計有利通風散熱。在東南向打開2層高的入口,引入清涼江風。整個建築向西南是最佳景觀,外立面設計成3-5m寬進進退退的外廊,既可觀景又作遮陽。通過景觀樓梯連接層層外廊,如同“偉大的街道”一直延長到天臺,讓人飽覽城市全景。
(五)街區品質提升工程
廣州越秀區農林下路的改造,通過劃分非機動車道和設施帶重構慢行系統,改善人車混行。竹絲崗公園作為核心節點,連通原各自獨立的地鐵通道口,為市民出行提供捷徑。設計的構成元素均以“山”“林”“鳥”為母題延展,藝術化地呈現農林地區的歷史與文化,點綴明黃色城市傢俱,重塑老城宜居活力與社區認同感。
(六)四海寒舍
四海寒舍專案是首次把粵菜文化“就地取材,粗料精做”轉換成設計哲學的嘗試。附近村落拆遷收集而來的麻石板,老青磚,老船木,紅砂岩,甚至蠔殼都被精心設計,以新形式再現。三進式四合院把場地的8棵古榕抱在懷裡。開放而不封閉的合院式佈局以渾厚之風配合“粗料”的質樸,對稱的佈局凸顯了“精做”的匠心。
(七)海心沙花城苑專案
以地方特色結合現代主義的“嶺南學派”起源於一系列被學術界稱為“酒家園林”的園林式餐廳。“花城苑”餐廳的設計以“內建築”的手法在室內造園,傳承並創新了“嶺南酒家園林”。兩棟舊房子以“河”面連成一體,隔河相望的騎樓街和水榭代表了廣州最典型的兩種建築形式。不加裝飾地運用芬蘭木、鍍鋅鐵等原材料也暗合了粵菜追求原真本味的特色。
(八)億達總部大廈
項目位於廣州市中心越秀區不足兩畝的用地,標準層高只有3.3米,建築師用園林的“小中見大”建造“難忘的家”。17層1萬平方米不但有學院、壁球館、酒窖、影院、滑梯波波池、cafe、美術館,還有“樓梯健身房”——把消防樓梯和開放成花園的消防前室構成日常使用的交通空間,層層不同的花園為樓梯提供變化的風景鼓勵員工使用和交流,上上下下之間節省電梯的能耗還健美體魄。用玻璃魚池作天窗又或者以種植遮擋西曬都是低技節能之舉。為獲得無柱自由的辦公空間,15.3米跨度採用550mm高預應力超寬扁梁,淨高滿足2.5米甲級寫字樓標準。大廈落成后,獲得業主的支持開辦公益美術館。十二年來,億達不僅成為一萬員工的家,美術館亦成為越秀區居民的公共空間、城市文化的聚合點。
(九)星海音樂廳大堂改造
設計的理念是“雲山珠水”,以長達86米的大弧線把原本被柱子分成十幾段形色各異的欄杆統一起來。弧線原木欄杆由15層“等高線”迭出“雲山”。每一層以6塊層板組合就似五線譜,每層中間墊層設計成琴弦的支架。
地面鋪裝的設計綜合了大堂平面的弧線形,和音樂廳最具特色的外觀—如同架起的鋼琴的三角型造型,猶如聲波一樣擴散的三組漣漪交織出一張網。每個網眼都是由三條弧線組成的類三角型。相對於原本的正方形鋪裝,這個設計對加工技術要求甚高,每個交接口都是六個帶弧線的角,必須電腦切割才可完成。猶如河畔沙灘的沖積岩鋪就的地面,在“漣漪”圖形的作用下產生視覺放大作用,使整個大堂更寬廣開懷。地面之水雖然不如高高在上的“山”那麼觸目,卻揉合了三角型與弧線,河灘與聲浪,把場所、建築、文化特性都聯繫在一起。
(十)例外·方所
炫目的都市燈光下,一個幽暗的“岩石洞窟”透出隱隱光亮,吸引人們前去探索一處心靈的靜所。穿過洞窟、叢林、平湖、浮島和遠山,側旁的書屋是唯一的建築。它採用了東西方共同的原型。15M寬的店面因防火捲閘尺寸的限制被分割成兩部分,當中還有幾根碩大而傾斜的水泥柱。入口以鋼、木組合成立體的切面,隱喻開天劈地,傾斜的柱子就是原始森林。前書廊兼具舉辦講座論壇的功能,是傳道的地方,是整個“自然界”中的建築。運用遠古時代的建築樣式,重複排列鋁條模仿樹枝,運用竹子搭出簡單的坡屋面,最終構成“屋”的共識。 書是知識,代表人生的追求,是“自然界”的山。“登高使人意遠”,在庭園中“山”是進取的。方案把後書廊抬高至900mm,經過坡道緩緩登至高峰以回望生活美學區——庭園中的池。書廊以800-900mm高的矮櫃作圍欄,從生活美學和文具區看去就是1700-1800mm高低落差的“園牆”——用於展示美學類貨品。整個生活美學區展示的多是重視手工製作的獨立設計,其注重內心的感受,代表沉思——臨深使人誌清。咖啡區是“池”中的島——區分動靜。狀如蓮瓣的圍欄把座位分成小片區,即使位置緊迫也不會互相干擾。天地間——不止在方所,天地間都是共修的地方。我們的立意是把一間位於地下室的店鋪打造成如同有山水庭園的自然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