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重管理進行時!廣東多家醫院探索科學減重新模式
更新于:2025-03-26 05:39:01

3月23日上午,以“科學控體重 活力迎全運”為主題的2025年廣東省“體重管理年”現場活動在廣州舉行,掀起全民關注體重管理的熱潮。

近日,記者走訪佛山南海經濟開發區人民醫院(簡稱“南海經開人醫”)、佛山市第一人民醫院(簡稱“佛山市一醫院”)、南方醫科大學珠江醫院(簡稱“珠江醫院”)及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簡稱“中山三院”),一探省內醫院如何通過多學科協作、個人化干預和AI科技賦能,為科學減重提供多樣化解決方案。

 觀念轉變:

肥胖是病,防控需“早診早治”

“許多人認為‘胖一點不痛不癢’,但肥胖本身就是一種慢性病。”珠江醫院內分泌代謝科主任陳巨集指出,臨床中近32%的2型糖尿病、17%的多囊卵巢綜合征與肥胖相關,超重還可能誘發脂肪肝、高血壓等200餘種疾病。

許多老年患者BMI正常但“肚子大”,內臟脂肪堆積是慢性病的隱形推手。青少年肥胖也敲響警鐘。珠江醫院接診的一名12歲男孩因肥胖確診糖尿病,家長才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孫嘉解釋,體重異常會加速代謝紊亂,“等出現併發症再干預,代價更高”。

中山三院內分泌與代謝病學科二區主任、減重中心副主任朱延華表示:“減重不是短期衝刺,而是終身管理。科學減重需要政策、醫療和患者共同努力,這才是治本之策。”

珠江醫院內分泌代謝科副主任孫嘉提到,部分人BMI雖低於24,但體脂率高或腰圍超標。例如,男性腰圍超過90釐米、女性超過85釐米,即使體重正常,內臟脂肪也可能超標,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

病例診治:

多學科聯動+個性化方案破解難題

記者走訪瞭解到,這四家醫院作為廣東省內醫療機構開展科學體重管理的縮影,均打破傳統“頭痛醫頭”的局限,通過多學科協作提升干預效果。

在佛山市一醫院MBT門診,掛一次號可獲至少3位副主任以上專家聯合診療。“傳統減重是患者追著醫生跑,MBT模式是專家圍著患者轉。”潘文松解釋。例如,肥胖合併高血壓、脂肪肝的患者,可同時得到營養科、心內科、內分泌科等專家的針對性建議。45歲的傅先生體重101公斤,嘗試生酮飲食、有氧運動均失敗,經MBT門診評估發現胰島素抵抗和重度脂肪肝,最終通過“高蛋白低碳飲食+低強度運動+心理干預”方案,8個月減重21公斤,脂肪肝明顯改善。

“靠短期節食或盲目運動,90%的人會反彈。”孫嘉介紹。南海經開人醫和珠江醫院“三師共管”的模式下,專科醫生、營養師、運動處方師等組成團隊,為患者建立微信群,每日監督飲食、運動和體重數據。一名合併高血壓的肥胖患者經33天跟蹤減重20斤,降壓藥從3種減至2種。

陳巨集強調,體重管理需“長期抗戰”。珠江醫院定期隨訪,對肥胖症展開持久戰。黃女士第一年減3個月,休息3個月,再減3個月,合計減重72斤;第二年定期回院隨訪,沒有反彈,繼續緩慢下降10斤,合計完成減重90斤的任務,多年高血壓病史停葯,氣質與健康雙收穫。

中山三院打造“3+N”模式,以營養、運動、心理干預為核心,結合藥物、針灸或代謝手術等個人化手段。一名體重498斤的極重度肥胖患者,經代謝手術聯合生活方式調整,術后三個月減重26公斤,血糖、血壓恢復正常;一名腎移植術后失敗的重度肥胖患者,因體重過高被拒二次移植,術后通過腹腔鏡袖狀胃切除術減重36斤,呼吸機徹底停用;另一名產後體重增至160斤的盧女士,在低衝擊運動(如彈力帶訓練)和粗糧飲食干預下,成功減重10斤。

治療之後,仍要伴以科學飲食:不是少吃,而是吃對。南海經開人醫為患者定製個人化食譜,每日食材種類超12種,按5:2:3比例分配碳水、蛋白質和脂肪。例如,推薦低升糖指數的紫薯、雜糧,搭配高纖維蔬菜。該院員工譚先生通過此方案,4個月減重42斤,脂肪肝消失,尿酸、血脂等指標恢復正常。

除此之外,運動方案更是因人而異,拒絕“一刀切”。中山三院通過“六分鐘步行實驗”評估患者心肺功能,再用體脂儀分析肌肉與脂肪比例,制訂運動計劃。例如,青少年肥胖患者可參加家庭式夏令營,而大體重者需避免高強度運動,以防關節損傷。

創新研發:

AI助力減重,科技賦能“防反彈”

珠江醫院引入AI系統,患者用藍牙體脂秤稱重后,後台自動分析肌肉與脂肪變化;AI在微信上通過圖像識別三餐照片,即時提醒“主食超量”或“缺少蛋白質”。例如,一名患者早餐吃了芋頭、玉米和餃子,AI立刻提示“主食種類過多,下次選一種即可”。

佛山市一醫院要求患者每日上傳三餐照片和運動記錄,AI營養師每周分析數據並調整方案。中山三院則通過小程式跟蹤隨訪半年,確保長期效果。 

南海經開人醫通過身體成分分析儀檢測患者代謝情況,例如一名愛喝工夫茶的老人日均飲水不足800毫升,經定製飲水計劃後,日均飲水量提升至1500毫升,2周後腹圍減少2釐米。

“僅靠個人自覺,難抗大環境中的美食誘惑。”南海經開人醫黨委委員、主任護師高少茹坦言,100天集中管理期后,醫院提供免費回訪,但長期效果依賴習慣養成。陳巨集也強調,減重是“終身管理”,需政策、醫療和公眾共同參與。

從多學科協作到AI賦能,從院內員工療程實驗到男女老少響應號召前來診治,廣東四家醫院的實踐為全國提供了可複製的肥胖防控樣本。

文、圖|記者 朱嘉樂

實習生 汪姵辰 通訊員 粵衛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