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心同治,消化疾病更需“解憂”
更新于:2025-03-26 11:17:26

“臨床醫生過於關注技術、依賴檢查,忽略了對病人生活習慣的瞭解和心理狀況調整,對於消化疾病的診療來說,尤其如此。”7月13日,在廣東省醫學會第十五次行為醫學學術年會暨廣州幽門螺桿菌耐葯監測及規範化診治質控中心學術大會上,消化道疾病專家賈林指出,身心同治對於消化道疾病的診治的重要性。

據悉,在本次大會上,廣州市衛健委為廣州地區幽門螺桿菌抗菌藥物耐葯監測及規範化診治質控中心成員單位授牌,同時廣東幽門螺桿菌抗菌藥物耐葯監測多中心協作組成立,將繪製出全省Hp耐葯地圖。

心理情緒引發的胃腸焦慮很常見

一天排便五六次,尤其是三餐后,就著急上廁所。這種情況困擾陳先生五六年了。看了很多專家,吃了很多葯,都沒有效果。他很苦惱,既不敢向同事述說,又不願意跟老伴訴苦。

機緣巧合,陳先生找到了廣州市第一人民醫院消化內科教授賈林。認真聽完陳先生的主訴,賈林心裡有數,不料此時陳先生的老伴一頓輸出:“花了那麼多錢,看了無數名醫、吃了好多藥,真的不知道他要怎麼樣。”陳先生的老伴也是他這個病弄得沒了好脾氣。

“不急,不急,他可能比斷手斷腳更痛苦。”賈林表示,能理解患者的煩惱。

“從吃第一口飯,食物進入胃、小腸、大腸,肛門,不可能一頓飯的工夫,肛門就受到刺激需要排便。這應該就是胃腸焦慮,簡單講就是焦慮狀態在胃腸道的表現。”賈林向記者介紹:“這類病人其實很常見,我的門診中大約80%以上患者的疾病與心理、情緒、生活習慣相關。像這位陳先生,單用胃腸道的藥物解決不了,如果加用阿米替林、黛力新,再加上得舒特,他的胃腸道焦慮很快就緩解了。”

一些難治的消化疾病往往伴隨比較嚴重的心理情緒困擾。賈林說,“其實,這類病人最需要心理疏導和寬慰。”結果,治了兩周,複診時,陳先生坦言,沒有想到困擾了自己多年的毛病,就這樣一天天好轉,自己還長胖了一點。

看病更看人,行為醫學與消化病學融合

“目前就醫者有個共同的體驗,就是醫生三言兩語問完,首先開的是一大把檢查單,讓病人先到機器前過一遍。”中華醫學會行為醫學分會秘書長高昶教授在會上指出,有經驗的醫生問病史可以提供50%以上的醫療資訊,查體征可以獲得30%的醫療資訊,臨床輔助檢查僅能提供20%的醫療資訊。當然,他也認為,對於不同水平的醫生上述情況可能有所差異。

“初診的病人我至少要看30分鐘,聽病人的主訴,了解他們痛苦,給予心理紓解,再適當調整藥物,特別是針對有焦慮、抑鬱情緒的患者給抗抑鬱焦慮的治療,這樣不出兩周,基本癥狀都能得到改善。”賈林表示,身心同治對於消化疾病是非常重要的。

廣東省醫學會行為醫學分會行為消化病學組已經走過十二個年頭,賈林說,我們欣喜看到行為消化病學理念已經在臨床醫院落地生根,難治性消化系疾病的診療水準獲顯著提升。

實際上,專家們也正在思考:中國行為消化病學研究未來路在何方?賈林認為,祖國醫學博大精深,中醫學的整體觀念,如“喜怒憂思悲恐驚”七情內傷、飲食失宜和勞逸失度的致病學說,以及“三因制宜”理念以及“天人合一”的養生法則均與行為-心身醫學觀點和現代醫學模式高度一致。因此,賈林表示,“如果說行為消化病學研究第一個十年得助於行為醫學與消化病學完美融合,那麼行為消化病學與中醫學先進理念的交流互鑒則成為第二個十年的研究重點。”

所有Hp感染者接受根除治療並不現實

Hp感染的處理是目前消化內科重要的內容。國際指南認為,除非有抗衡因素(高齡、兒童或者胃外疾病等),所有Hp感染者應該接受根除治療,以減少胃炎、消化性潰瘍以及降低胃癌的風險。

但是,說起來容易,做好難!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消化內科教授曾志榮表示,我國人群Hp感染率很高,達到40%-60%,感染的人口基數大,同時Hp對一些常用的抗生素的耐葯率高,這導致Hp的根除率下降,而且根除Hp后再次感染率較高以及在Hp根除治療中不正規應用抗生素問題也很突出等,這使得Hp根除的比例不高。

值得一提的是,很多人關心在體檢中Hp陽性是否需要接受根除治療。“從長遠看利大於弊,但是患者常常難以完全接受,比如年齡大於70歲,沒有消化道癥狀,也沒有胃癌家族史的人群來說,他們不太願意接受根除治療。”曾志榮認為,如果家庭里有Hp感染者,共餐並不明顯增加其他人群Hp感染的機會,但分餐制會更衛生,同時注意手衛生。

據悉,為了提高全省Hp根除的規範治療,會上宣佈廣東幽門螺桿菌抗菌藥物耐葯監測多中心協作組成立,賈林表示,接下來將繪製出全省Hp耐葯地圖,給基層醫生在根除Hp治療中更多的指導建議。

文| 記者 張華 通訊員 魏星

圖| 視覺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