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老先衰”更容易長血栓!超早期識別血栓風險模型已用於臨床
更新于:2025-03-26 08:50:28

年齡只有40歲,檢查卻發現靜脈血管老化程度相當於60歲!“生物年齡”的加速,是影響血栓發生的重要因素。近日,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心血管外科黃楷教授團隊聯合國際生物資料庫,創新地開發了一個基於“生物衰老率”的新型血栓風險識別模型——VTE PhenoAgeAccel,為超早期識別高危血栓提供了更精準的策略。

“只需要做一些基礎代謝的檢查,根據檢測人員的生活習慣、家族史等基本資料,在模型上進行數據分析,從而能夠大幅度提高血栓診斷的精準度,提前識別那些在傳統檢查中可能被重點關注的高風險事件。”黃楷教授告訴記者,該模型已經在臨床應用,未來或會實現AI+飛行器診斷及配送藥物的整體診療方案。

身體早衰,血管先栓

身份證上的年齡並不能代表你的“真實年齡”,也不能說明大家真實生理狀態;所以常常不能從“年齡”發現我們真實患病風險,尤其是血栓的風險。   

有的人年齡只有40歲,但是血管卻堵塞,呈現超乎年齡的衰老程度。而這類人群更容易罹患靜脈血栓(簡稱VTE)。這是全球三大致命心血管疾病之一,尤其是深靜脈血栓(DVT)和肺動脈栓塞(PE)也呈現年輕化趨勢。

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心血管外科黃楷教授團隊經過大數據分析發現,基於VTE PhenoAgeAccel,研究者對人群進行了衰老定義:分為生物學更年輕,以及生物學更老的人群。在矯正了多重混雜因素后,團隊發現與生物學更年輕的人群相比,生物學更老的人群血栓累積風險更高。換言之,加速衰老促進血栓的發生,即“未老先衰”的個體更容易出現靜脈血栓。“這意味著,儘管隨著年齡增長,血栓風險逐漸增加,但傳統上依賴於社會年齡增加(即按出生日期計算的年齡)反映的個體的生理狀況和健康風險,常常會導致大量人群出現漏診的情況。”

近年來的研究也表明,“生物年齡”的加速,才是影響血栓發生的重要因素。同時,研究結果顯示,生物衰老和遺傳風險聯合能增加VTE的風險評估。當個體同時面對生物老化和高基因風險,這二者在增加VTE風險上,起到了“1+1大於2”的作用。此外,團隊還驗證了惡性腫瘤、肥胖人群“加速衰老”更容易血栓。

血液指標,精準識別血管高危人群

如何才能早期發現靜脈血栓風險?黃楷教授團隊聯合國際生物資料庫創新地開發了一個基於“生物衰老率”的新型血栓風險識別模型—VTE PhenoAgeAccel。

“VTE PhenoAgeAccel是一項基於簡單的血液學指標計算而來的生物衰老指標,包括了器官和系統的血液標誌物,如c反應蛋白、葡萄糖、肌酐、白蛋白、淋巴細胞百分比、白細胞計數、鹼性磷酸酶、平均細胞體積和紅細胞分佈寬度。”黃楷教授介紹,把這些相關指標輸入模型后,進行數據分析,很快就能識別血栓高危人群。

黃楷教授表示,“該模型已經應用在血管外科,我們發現,採用這樣的方式能夠大幅度提高血栓診斷的精準度,提前識別那些在傳統檢查中可能被重點關注的高風險事件,從而實現更早的危害和預防,減少血栓及其相關併發症的發生。”

據悉,目前,這一研究成果已在血液專業領域的頂級期刊《美國血液病學雜誌》(American Journal of Hematology)上發表,並得到了學術界的廣泛認可。研究不僅為血栓的早期診斷提供了新的方法,也為衰老與疾病關係的研究開闢了新的方向。

AI+低空物流將讓血管衰老篩查更便利

長期久坐者(如程式師、長途旅行者)、癌症患者(尤其是化療期間)、肥胖患者等均是血管早衰的重點人群。黃楷教授指出:“衰老可能通過影響靜脈功能,導致持續靜脈高壓,加速了靜脈衰老,導致血栓風險增加,而衰老是每個人都會經歷的自然過程,我們希望通過科學手段,能夠讓衰老不再成為健康的隱形殺手。通過早期識別衰老加速的高危人群,我們能夠為個體提供更精準的健康管理方案,減少血栓和其他嚴重相關疾病的發生。”

“保持健康的體重和體型,增加運動,堅持每年1-2次科學體檢,易栓人群定時開展基因檢測,避免飽食、嗜煙酒、久坐久站,疲勞工作,高脂高糖飲食等不良習慣都是預防血栓的科學方法。”黃楷教授介紹。

“未來我們可利用飛行器攜帶篩查模型,從而實現不在醫院就能篩查和診斷。”黃楷教授表示,未來該模式的精準篩查和診斷可將AI驅動的疾病預測(預防醫學)與低空物流(即時干預)結合,形成“預測-診斷-治療”閉環,從而大大提升醫療服務的回應效率和覆蓋面。

文、圖 | 記者 張華

通訊員 黃睿 蘇揚帆 林麗玲 楊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