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路運輸+數位管理,廣州已與大灣區多城共用建築垃圾迴圈利用圈
更新于:2025-03-26 06:01:44

文/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梁懌韜 通訊員 成廣聚 趙建亭

隨著處理技術的進步,昔日缺少回收利用手段的建築垃圾,如今可以製成多種回收再用材料。在科學到位的監管下,建築垃圾運輸到需要的地方,資源化利用率將得到進一步提升。

記者3月24日從廣州市城市管理和綜合執法局獲悉,廣州正通過水路運輸加數位管理等手段,構建建築垃圾處理跨市合作機制。一個涉及粵港澳大灣區多城的建築垃圾迴圈利用圈,已在“水路運輸+數位管理”機制下成功構建,未來更多城市有望加入這個“圈”。

建築垃圾通過水路運輸,節省成本減少污染

據瞭解,廣東省傳統的建築垃圾跨城運輸處理模式,主要採取公路運輸方式外運,不僅極易引發揚塵灑漏,還存在監督管理難、審批煩瑣等問題。為滿足業界對於建築垃圾異地處理的訴求,廣東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在2023年上線“廣東省建築垃圾處置監管平臺”,並在2024年上線“廣東省建築垃圾跨區域平衡處置協作監管平臺-企業移動端”。

廣東省內建築垃圾排放單位只需通過掃碼登錄平臺,便能對建築垃圾跨城運輸處理進行一站式報備,生成電子聯單,做到了建築垃圾種類、數量、去向全透明,違規傾倒無處遁形。在廣東省建築垃圾跨區域平衡處置協作監管平臺建設的基礎上,廣州市城管部門進一步做好利用水路運輸建築垃圾工作,減少陸路汽車運輸帶來的揚塵灑漏風險。

記者3月24日在廣州市海珠區江南煤氣站碼頭看到,通過廣東省建築垃圾跨區域平衡處置平臺完成報備的8艘建築垃圾運輸船舶整裝待發,數百輛渣土運輸車將10個建築工地的建築垃圾源源不斷運往江南碼頭。完成裝載後,8艘船舶將通過灣區水網,將建築垃圾轉運至佛山、肇慶等地的卸點碼頭。

“我們一天的外運船舶大致有6至10艘,平均每天外運建築垃圾總量約1.3萬噸。一艘船運量抵100輛渣土車,成本省50%,還避免了揚塵擾民。”該碼頭船舶出運報備工作人員黃錦耀介紹。根據廣州市建築垃圾監管平台數據,廣州目前處於運營狀態的建築垃圾碼頭裝卸點共有9個,入網外運船舶255艘,日均跨區域平衡處置建築垃圾約11.37萬立方米。該模式使廣州建築垃圾運輸碳排放同比減少71.6%。

廣州已與大灣區多城共建建築垃圾迴圈利用企業資源分享庫

記者從廣州市城管部門獲悉,依託珠江水網,廣州主動對接周邊肇慶、佛山、珠海、深圳、清遠、中山、江門七個地市,健全粵港澳大灣區建築垃圾水路運輸跨區域平衡處置協作長效工作機制。

一方面組織開展跨市建築垃圾處置聯合執法行動,聚力破除異地執法調查難、取證難、執行難等瓶頸問題。2024年以來先後開展跨市聯合執法41次,聯合約談運輸企業2次,整治違規工地7個,取締關停違規裝卸點6個。另一方面,廣州已與灣區深圳、佛山、肇慶、東莞、中山等5個城市共建建築垃圾迴圈利用企業資源分享庫。建築垃圾製成的再生骨料由迴圈利用企業加工成透水磚、路基材料,反哺南沙綜合體、廣佛肇高速等基建專案。

廣州市城管部門相關負責人表示,計劃2025年將水運網路拓展至粵西,目前正在進行船舶臨時裝卸點的選址勘驗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