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海洋大學研究團隊最新發現揭示魷魚“挑食”奧秘
更新于:2025-03-26 12:41:33

本文轉自:文匯報

  本報訊 (記者吳金嬌)一向被認為不挑食的魷魚,其實每一條都有自己的“私人功能表”,而且年齡越大越挑食。這是上海海洋大學遠洋漁業科學與技術創新團隊的最新發現。這項研究發表在英國皇家學會理事會的旗艦生物學研究期刊上,而且研究團隊通過穩定同位素和脂肪酸分析技術,揭示了魷魚“挑食”背後的科學奧秘。

  魷魚是海洋生態系統中的重要成員,雖然壽命只有短短1到2年,但它們的生長速度卻快得驚人,幾個月就能從“小不點”長成“大塊頭”。傳統觀點認為,魷魚是來者不拒的捕食者,從浮遊生物到小魚小蝦,統統不放過。然而,上海海洋大學團隊發現,魷魚在個體水平上其實有著高度的“食性特化”,也就是說,每條魷魚都有自己的“私人功能表”。

  “魚類的食性特化是指在長期的進化過程中,魚類逐漸形成對特定類型食物的高度依賴和適應能力。”論文第一作者,上海海洋大學高級工程師林東明介紹,這種特化是自然選擇與生態壓力共同作用的結果。

  為量化魷魚的“挑食”程度,研究團隊以阿根廷滑柔魚為主要案例,並使用了“個體特化指數(ISI)”指標進行衡量。ISI的範圍在0到1之間,數值越大說明越“挑食”。魷魚的ISI值通常大於0.70,研究表明,成體魷魚的ISI值更高,且繁殖投入高的魷魚,比如“準媽媽”更“挑食”。因為魷魚在繁殖期間需要大量能量,所以這些個體往往會選擇能量密度更高的食物。這種“挑食”行為不僅減少了與其他魷魚的競爭,還能提高能量獲取效率,為繁殖提供更多能量儲備。

  同時,水溫是影響魷魚行為的重要環境因素,水溫變化也會改變食物資源的分佈。魷魚通過“挑食”來優化資源利用,減少競爭壓力,適應環境波動變化。林東明介紹稱,該研究不僅有助於理解魷魚的攝食生態學,還為揭示個體食性特化如何影響種內競爭、優化能量獲取和提高適應性等方面提供新的見解,對制定更科學合理的漁業開發政策,支援魷魚資源可持續開發具有重要意義。

離職證明不可被濫用
離職證明不可被濫用
2025-03-31 08:3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