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中國文化報
本報記者 連曉芳
3月28日,由全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辦公室和江蘇省委宣傳部聯合主辦、南京大學承辦的長江文明溯源研究學術研討會在南京舉行。會上,從歷史脈絡到現實啟示,從本土實踐到國際視野,專家學者圍繞長江上中下游區域文明和多學科、跨流域視野下的長江文明溯源,保護傳承弘揚長江文化,長江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等主題展開深入交流研討。與會專家學者紛紛表示,將進一步堅定文化自信,推動長江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湖南道縣玉蟾岩遺址發現了目前世界上最早的人工栽培稻標本,刷新了人類栽培水稻的歷史時間;浙江杭州跨湖橋遺址出土了中國迄今為止發現年代最早的漆木弓;湖北京山屈家嶺遺址發現了長江流域出土年代較早的銅礦石以及5000年前的施釉陶器;江蘇蘇州張陵山遺址出土了最早的良渚文化獸面紋玉器。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中華文明探源工程首席專家王巍以《長江流域史前文化與中華文明的起源與形成》為題作主旨演講,盤點了一系列長江流域史前文化的“中國之最”,並指出長江流域史前文化是豐富多彩的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為中華文明的形成與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南京大學文化與自然遺產研究所所長、歷史學院教授賀雲翱指出,一系列考古學成果充分證明,長江是人類稻作農業文明的最早誕生地,也是世界稻作農業文明的重要傳播中心。“長江稻作農業文明作為人類偉大的物質文明創造,奠定了長江文明中其他文明要素創造、發展的基石。長江文明在發展過程中,不斷攀上一個又一個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高峰,也為中華文明的連續發展作出了突出貢獻。”賀雲翱說。
長江作為中華民族的母親河,其文化原型是長期生活實踐在歷史、文學、藝術和宗教等領域形成的典型經驗集合,體現為獨特的文字、語言、哲學、藝術、習俗和行為模式等表徵體系。武漢大學國家文化發展研究院院長傅才武圍繞“全球大河文明視域下長江母親河的文化原型”這一主題作了分享。在他看來,長江與黃河作為中國的母親河,因為地理、經濟、社會等方面的差異,造就風格不同的母親河原型意象。這種文化意象上的差異具有強烈的共生互補性,促成了中國人文歷史中的江河互濟格局,也塑造了剛柔並濟的祖國母親氣質。
南京博物院研究員、江蘇省考古研究所原所長張勄從“古國”出發,考察長江下游先後出現的太湖平原“崧澤古國”、巢湖平原“凌家灘古國”、太湖平原“良渚古國”和山前沿江平原“薛家崗古國”的演變史。他認為,長江下游作為多元一體的中華文明中的重要部分,在中華文明起源的大潮中獨樹一幟,太湖平原的文明化歷程映射出中華文明起源模式的多樣性和多元性。“長江下游史前文明的實質是酋巫政體(結合了酋長和巫師權力的政治體制)發展、演化、轉型的歷程,古國時代的太湖平原完整地詮釋了長江下游的文明化歷程。”張勄說。
長江、黃河作為中華民族的母親河,世世代代滋潤著華夏大地、哺育著人民,成為人類文明發展的搖籃。在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圖書館館長、復旦大學教授葛劍雄看來,黃河和長江是中華文明賴以生存和發展的重要物質條件。“在以往,黃河和長江交相輝映,保證了中華文明的長盛不衰。在未來,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地區仍將充分發揮各自優勢,形成合力,使中華文明永葆青春。”葛劍雄說。
當下,學界對長江文明開展溯源研究,目的是探索長江文明在中華文明體系中的特色地位以及中華文明的發展規律,實現古為今用的目的。“相信長江流域及長江文明都將在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中發揮重大作用。研究表明,長江文明所具有的創造性、獨特性、連續性、規律性,既反映了中華文明的特性,也展現了在中華文明體系中的地位。”賀雲翱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