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歲月的長河中,人們對健康長壽的追求從未停歇。當人生步入 60 歲這個階段,養生方式的選擇便成為了眾多老年人關注的焦點。今天,咱們就從李大爺的故事說起,一同探尋這其中的奧秘。李大爺,一位 72 歲的精神矍鑠的老人,他的生活彷彿一幅充滿活力的畫卷。每天清晨,當第一縷陽光灑在公園的小徑上,李大爺就已經在那裡,一招一式地刷著一套拳法,動作行雲流水,充滿力量。不知情的人,遠遠望去,還以為他不過 60 歲出頭。在閒暇時光里,他或是與老友們在樹蔭下對弈,沉浸在棋局的風雲變幻中;或是踏上旅程,去領略不同地方的風土人情;又或是在運動場上揮灑汗水,享受運動帶來的暢快。
然而,家人卻對他的這種生活方式有些擔憂。在家人眼中,李大爺這個年紀,應該安穩地待在家中,好好休息,畢竟歲月不饒人,頻繁地外出活動,萬一身體吃不消,把身子搞垮了可怎麼辦?但李大爺卻有著自己的堅持,他常說:“身體就像一台機器,越不用就越容易生鏽,只有多活動起來,才能保持那份精氣神。”確實,當我們將目光投向李大爺的同齡人,會發現不少人被關節炎、腿腳不便等問題困擾,連出門都成了一件費勁的事。這不禁讓人思考,對於老年人來說,靜養難道真的不如鍛煉嗎?究竟怎樣做才能更健康長壽呢?
60 歲後,運動與靜養的權衡
養生的方式可謂多種多樣,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見解。其中,運動養生的觀點得到了眾多人的支援,這可不是毫無根據的。世界衛生組織就曾著重強調,運動對於我們的身心健康以及延緩衰老有著積極的影響。不僅如此,還有科研團隊通過實驗證實,運動如同一位神奇的 “修復師”,能夠刺激細胞進行自我修復,説明身體保持良好的機能,延緩衰老的腳步,同時增強免疫力,為延長壽命發揮積極作用。
《新英格蘭雜誌(BMJ)》曾發佈過一項引人矚目的關於運動與死亡風險的研究。研究人員精心挑選了平均年齡在 62.6 歲的 36383 名中老年人作為研究物件,展開了深入的薈萃分析。他們如同耐心的觀察者,對這些中老年人進行長期隨訪。在這個過程中,他們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每天保持 6 小時以上的走路、做家務等輕度鍛煉,或者進行 24 分鐘左右的中高強度鍛煉的人,死亡風險竟然降低了 50 - 60%。這意味著,只要動起來,無論運動強度如何,都與死亡風險的降低息息相關,由此可見,多鍛煉對於長壽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
權威期刊《Aging Cell》中,也收錄了來自德國波恩大學醫學院 Nasir Ahmad Aziz 教授團隊的研究成果。他們聚焦於規律運動與延緩衰老之間的關係,通過一系列嚴謹的實驗發現,無論運動水準高低,都能為心血管功能、免疫功能以及延緩衰老帶來益處。這就如同給運動的好處又添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韓國的一項研究也得出了類似的結論。研究員們將 6076 名患有心血管疾病的 60 歲以上老人納入運動對照實驗。他們將這些老人分為不同的組,有的堅持運動,有的則不運動。經過一段時間的觀察,結果令人深思:不運動組的死亡率最高,而即使是那些剛剛開始運動的老人,非心血管病死亡風險也分別下降了 27% 和 39%。從這個實驗中,我們不難看出,老人堅持運動對於健康長壽有著重要意義。
而且,運動對於老年人來說,就像一位貼心的 “保護神”。它能夠持續刺激神經肌肉功能,讓老年人的身體更加協調,平衡能力更強,從而有效降低跌倒風險。想像一下,一位老人在公園中自如地行走,這背後離不開運動的功勞。那麼,是不是就意味著靜養毫無益處,想要長壽就只能不停地運動呢?其實並非如此。運動與靜養並非水火不容,它們完全可以相輔相成。聯勤保障部隊第 983 醫院心血管科副主任王星醫師就表示,養生講究的是 “動靜結合”。運動,如同為我們打造了一副堅實的體魄,讓我們的身體更加強壯;而靜養,則像是一場內在的修行,幫助我們放鬆身心。在堅持適度運動的同時,學會勞逸結合,才是養生的真諦。
這裡所說的靜養,並非是讓大家完全躺平,無所事事。它更多的是一種心態,一種生活狀態,讓我們的意識回歸本真,達到身心放鬆的境界。哪怕只是在午後出去散散步,感受陽光的溫暖;或是坐在窗邊,靜靜地喝一杯茶,享受片刻的寧靜,這都屬於靜養的範疇。長此以往,我們的身心健康才能得到更好的維護。
運動與癌症風險的關聯
在健康的領域里,運動與癌症風險之間的關係也備受關注。以建議運動量為標準,我們會發現,美國一半以上的人,全球 31%的人都未能達到這個標準。據不完全統計,全球近 61%的癌症與鍛煉量不足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在美國,這一比例甚至高達 75%。這不禁讓人好奇,運動為什麼會和降低患癌風險有關呢?權威期刊 JAMA 曾發佈過一篇關於運動與癌症風險的研究。研究人員對 144 萬年齡跨度在 19 - 98 歲的人展開了長達 18 年的長期隨訪。他們如同忠實的記錄者,詳細記錄著這些人的運動情況以及是否患癌等資訊。最終發現,經常進行中強度運動鍛煉的人,癌症發病風險明顯降低。這一發現,就像在健康與運動之間搭建了一座重要的橋樑。
2022 年,《國際行為營養與體育活動雜誌》也刊發了一項研究。這次,研究人員將目光聚焦在我國 5 萬余名中老年群體身上。通過長期隨訪,他們發現,身體活動越多的參與者,癌症風險越低。這似乎在告訴我們,有運動習慣的人,在抗癌的道路上多了一份保障。另外一項發佈在《體育運動醫學與科學》上的研究,更是深入探究了運動的抑癌原因。研究員們挑選了 10 名高齡的前列腺癌患者,對他們進行了為期 12 周的運動干預。在這個過程中,他們密切觀察患者身體的變化。結果令人驚喜地發現,運動后人體彷彿形成了一種特殊的 “抗癌環境”,能夠抑制癌細胞的生長,從而有效減少人體患癌風險。
探尋最佳抗癌運動
既然運動與抗癌有著如此緊密的聯繫,那麼哪種運動才是最好的抗癌運動呢?去年,《Sports Medicine(運動醫學)》期刊上發佈了一項關於運動干預對健康影響的研究。研究員們通過對超過 260 萬名成年人進行大規模的薈萃分析,發現不同的運動對身體健康有著不同的好處。騎自行車,就像一位溫和的健康使者,它可以降低 21% 的全因死亡風險,對於冠心病和癌症死亡風險,也分別能降低 16% 和 10%。想像一下,當你騎著自行車,穿梭在風景如畫的小道上,微風拂面,不僅享受了愉悅的時光,還為健康添磚加瓦。
跑步,則如同一位充滿活力的 “健康衛士”,它可以降低 23% 的全因死亡風險,心血管和癌症死亡風險分別降低 20% 和 27%。而且,跑步還能有效改善體質和心肺功能。當你在跑道上邁開步伐,每一步都彷彿在為健康注入動力。游泳,宛如一位全能的健康守護者,它降低全因死亡風險的效果最為顯著,可以達到 24%。游泳不僅能夠鍛煉到全身,讓身體的每一個部位都得到充分的運動,還能穩定血脂水準。在水中暢遊,感受水的浮力與阻力,仿佛與大自然融為一體。
雖然多項研究都明確了運動與抗癌的關係,但我們也要明白,運動雖好,但如果方式錯誤,可能會適得其反。因此,如何科學運動至關重要。
世界衛生組織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參考標準,成人標準運動量最好每周達到 150 分鐘以上的中等強度身體活動,或者保持 75 分鐘以上的高強度鍛煉。在運動過程中,我們要時刻關注自己的身體狀態。如果感覺吃力到勞累的地步,那就說明身體在向我們發出信號,需要合理休息一下了。一般來說,當出現呼吸和心率加速,身體微微出汗,但還能夠正常交流活動時,這樣的運動強度是比較適宜的。
當然,每個人的身體狀況都不盡相同,運動計劃也應因人而異。尤其是那些患有基礎疾病的患者,在運動前,最好先諮詢醫生的意見,制定適合自己的運動方案,以免因為過量運動而加重病情。
校對 莊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