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產品經理入門:物流運輸的8個核心業務環節解析—商超零售場景下,產品經理必須掌握的物流管理邏輯【3】
更新于:2025-03-26 09:04:35

本文將聚焦商超場景,拆解TMS的8個核心環節,從運輸計劃到回單管理,帶你穿透業務表像,掌握物流系統設計的底層邏輯。

首先,為什麼說TMS是商超物流的“指揮中樞”呢?

在商超零售行業,物流效率直接影響貨架補貨速度、客戶滿意度甚至企業利潤。一場大促活動中,若某倉因車輛調度失誤導致300家門店斷貨,損失可能高達數百萬。

而這一切的核心控制者,正是運輸管理系統(TMS)

一、運輸計劃:運力與訂單的“動態博弈”

核心作用

1)車輛資源預判:按照當天預計貨量計算所需的車輛資源,即大概需要多少輛車,以便在大促等場景下提前準備車輛資源,防止車輛短缺。

2)模式選擇與線路規劃

  • 運驅動倉:這裏的運輸計劃就需要提前下發到倉庫。倉庫根據計劃中安排的門店進行生產,在倉庫按運輸計劃將門店包裹生產結束前,調度部門將車輛安排到位;這樣倉庫和運輸就達到完美協同。。
  • 倉驅動運:則需要根據倉庫生產結果來臨時編排運輸線路,需要調度員時刻關注倉庫現場生產情況(尤其在大促環節)。

難點與破局

  • 預測偏差風險:若實際貨量超預期20%,臨時調車成本可能飆升50%。
  • 跨部門協同斷層:倉庫生產進度未即時同步運輸部門,導致車輛閑置或擁堵。

產品設計建議

  • 智能預測模型:結合天氣、促銷活動等因素動態調整預測值。
  • 協同看板:即時展示倉庫生產進度與車輛到位狀態,觸發自動預警。

二、包裹管理:從“靜態數據”到“動態地圖”

核心工作

1)包裹狀態可視化:展示各倉已生產的包裹詳情(編碼、生產時間、商品清單)。

2)智慧決策支援:更好的展示是結合門店的經緯度把門店,門店的包裹情況,包裹中緊急訂單資訊展示在地圖中,方便調度員對發貨開單做決策

  • 在地圖上標註門店位置、包裹量、緊急訂單標籤(如紅色閃爍標識加急訂單)。
  • 標識特殊裝載需求(如需要籠車的包裹用▲標記,小板貨物用●標記)。

難點與破局

  • 多倉數據分散:3個倉庫的包裹需聚合展示,否則調度員需反覆切換系統(所以TMS到底是以什麼維度來做整體設計將是系統設計的重點)。
  • 緊急訂單淹沒:2000個包裹中僅3個加急訂單,傳統清單模式易被忽略。

產品設計考慮的問題

  • 熱力圖模式:按包裹緊急程度、配送距離生成熱力分佈圖。
  • 裝載需求標籤庫:預設“籠車”“防傾倒”“冷鏈”等標籤,自動匹配車型。

三、發貨開單:成本、時效、資源的“三重約束”

核心流程

  1. 輸入條件:已生產包裹量、門店時間窗(如A店僅允許7:00-9:00卸貨)、車型限制(如B店所在商圈禁行7.6米以上貨車)。
  2. 輸出結果:生成派車單,明確裝載順序、路線規劃、成本預估。

三大業務難點

1)要素複雜度高:

比如說倉庫現場已經將大量門店的包裹生產完畢,有N個門店,每個門店有M個包裹;每個門店配送的時段,卸貨的時長,交接的方式,需要的車型均不相同,更別提有的門店所在轄區還需要出入證。

所以在產品設計時,使用者在生成派車單時系統自動建立門店畫像庫,自動關聯證件要求、卸貨時間窗等數據,將大大降低調度員的思考複雜度。

2)時間窗口壓迫:

在波次性發車的場景下,倉庫的包裹,現場的司機和車輛均處於準備就緒的狀態,下一波次的貨物將在4小時後生產完畢,下一波次需要的車輛資源需要這一波次的車輛返程后參與進來,這就需要快速的開單,快速的運輸和準時的返程,才能銜接上。

3)滿載率考核:

一個波次的配送要求運費最低,所以車輛滿載率就是明確的考核指標,達不到滿載率將無法發車,比如說:9.6米貨車裝載率低於85%禁止發車,否則單箱成本上升40%。

四、配載發車:裝車現場的“空間戰爭”

兩大核心任務:配載裝車有的企業是企業內員工操作,有的是安排司機直接操作,那麼司機操作時是否符合操作規範就是很大的風險點

1. 裝載執行

  • 按“後到先裝”原則擺放貨物(最後送達的門店包裹最先裝車)。
  • 允許現場決策插入緊急訂單(如調度員手動拖動包裹至裝載區)。

2. 檢核閉環

  • 掃碼核對包裹數量、商品清單(防止A店貨品誤裝至B店車廂)。
  • 記錄破損情況(如外包裝凹陷需拍照留證)。

五、運輸管控:在途風險的“三道防線”

核心監控維度:主要是對車輛從物流園出發後到門店卸貨前的過程管控,需要考慮的問題很多:

第一:主要考慮合規性和臨時突發事件處理:

  • 是否按時配送,需要監控車輛在波次發車后,是否按既定要求行駛到門店。這裡就需要結合IOT設備進行行駛路徑的監控,
  • 指導司機規避道路擁塞等各種意外情況。

第二:需要考慮貨物的運輸安全:

  • 高價值商品啟用電子鉛封,貨箱門異常開啟立即報警,比如茅臺運輸,就需要結合車輛攝像頭,電子鉛封,行駛軌跡等信息保證貨物不被掉包。
  • 車廂溫濕度感測器數據即時回傳(如冷藏車溫度超8℃自動通知門店)。

第三:司機運輸路徑的後續防損人員反查,這裡包括門店送貨實際時間和要求時間是否匹配等各種定責問題。同時將司機實際運輸線路與系統建議線路對比,優化系統建議線路。

六、到貨管理:門店端的“資源爭奪戰”

關鍵流程::司機配送到門店,由於門店收貨環境(比如所在街道,收貨台)限制,也有多個倉庫的貨車同時到達,導致無法安排車輛正常卸載,所以司機需要聽從門店收貨人員安排,而整個到貨-等待-收貨–按清單核驗–司機車輛離場,整個過程需要詳細記錄方便後續流程優化,這裡涉及到車輛控制權的交接,門店可以在規定範圍內對同時到達的車輛安排有序交接。

預約排隊:所以提前預警同時到達同一門店的車輛就成為關鍵,司機有權利更改配送順序,避免多車擁堵。

協同交接

  • 門店人員掃碼驗收,發現破損直接在APP勾選異常類型(如“外包裝破損”“數量短缺”)。
  • 系統自動分配優先卸貨權(如生鮮商品優先於日用品)。

難點與破局

  • 門店配合度低:部分店員拒絕使用數位化工具,堅持紙質登記。
  • 異常扯皮:司機聲稱出廠時貨物完好,質疑門店操作不當。

產品設計建議

  • 防篡改驗收證據鏈:到貨時拍攝帶時間浮水印的全景照片。
  • 自動化責任判定:結合出廠照片、運輸軌跡溫濕度判斷貨損階段。

七、簽收管理:從“千人千面”到“標準範式”

核心場景:這裡的簽收包括很多實體的交接,包括配送的商品,商品關聯的資產(比如耗材托盤,周轉箱),同時包括門店退貨交接,各種退貨資產的交接;包括交接過程中車輛封廂操作

1. 多樣化簽收模式

逐件清點(高端商品)、整托簽收(標準品)、盲收(信任度高的合作方)。

2. 資產交接

回收周轉箱(掃碼登記數量)、處理退貨商品(需與出庫單關聯)。

難點與破局

  • 操作複雜度過高:司機需記住20種門店簽收規則。
  • 耗材丟失率高:年度周轉箱損耗率超過15%。

產品設計建議

  • 智慧簽收導航:司機APP根據定位自動載入該門店簽收流程。
  • 耗材押金機制:未歸還周轉箱時自動凍結對應帳戶款項。

八、回單管理:閉環的“最後一塊拼圖”

核心價值

  • 財務結算依據:里程數、等待時長、耗材回收數據關聯計費。
  • 事故追溯憑證:通過簽字回單定位破損環節(運輸/倉儲/門店)。

難點與破局

  • 票據污損或丟失:紙質回單被雨水浸泡無法辨認,司機直接給弄丟了。

產品設計建議

  • 電子回單自動歸檔:司機APP拍照後通過OCR提取關鍵欄位,或者直接集成為系統功能都是很好的選擇,全流程無紙化。

結語:TMS設計的兩個黃金法則

  1. 動態平衡法則:永遠在“計劃穩定性”與“異常處理靈活性”之間尋找平衡點。
  2. 全鏈路視角:司機少點擊一次按鈕、倉庫少切換一次系統,都可能帶來整體效率的質變。

對於產品經理而言,理解這8個環節的關鍵在於:到物流園區蹲點觀察司機如何裝貨、去門店現場看收貨員如何抱怨系統難用

——所有設計痛點,都藏在真實場景的細節里。

本文由 @老楊產品進化論 原創發佈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作者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於CC0協定

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平臺僅提供資訊存儲空間服務

定製專案有多可怕?
定製專案有多可怕?
2025-03-26 06:49:14
小紅書的底層邏輯
小紅書的底層邏輯
2025-03-26 08:08: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