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市場分析時,不少同學智慧簡單套幾個模型就開始輸出結論。實際上,開始之前,我們還需要做不少工作。作者給到的這些思路和方法,是不是和你的一致呢?
產品經理會遇到這樣一種尷尬的狀況,老闆突然問你:“做這個產品能行嗎?我們應該做什麼樣的產品?”如果你回答得不好,老闆還會補刀說,這不是你產品經理應該回答的問題嗎?
此時大多數人心裡應該都萬馬奔騰。
沒錯,一個產品能不能做,應該怎麼做,是需要經過一段時間的市場調研(包括各種巨集、微、數據分析,這裡不展開)、使用者研究才能有一定的思路的,沒有哪個產品經理能夠張嘴就來,張嘴就來,那是扯淡。並且,就算經過嚴謹的市場調研、使用者研究,也無法給出明確答案,只是給一個相對合理的參考依據,要不然,產品經理自己就出去幹了,幹嘛打工。那這說明這些分析是沒用的嗎?當然不是,產品設計的第一步,就是戰略層設計,而戰略分析是戰略層設計的依據,也是是老闆想要的答案,即,這個產品方向是什麼,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該怎麼做。
那如果老闆突然向你提這個問題,還讓你幾天就給答案該怎麼辦?
雖然這個問題要做好,真的需要充足時間,但是有時候,時間確實很緊,我們需要短時時間內有一個比較合理的答案,我們該怎麼辦?
老闆的問題是:這個產品能不能做?
然而,他們想知道的實際是整個戰略層設計的內容。所以我們要根據產品戰略層的設計需求,理清楚到底我們要回答什麼樣的問題。
既然要從戰略層推導,那就要先了解什麼是產品的戰略層——即產品目標,它包括兩個要素:使用者需求和公司目標。
1)使用者需求
使用者需求很好理解,就是使用者的痛點是什麼,產品給使用者解決什麼問題,提供什麼樣的服務。它需要有場景、有使用者、並且能閉環。這個與之前說過的產品的定義相呼應,就是使用者需求是一個整體,比如打車是包括定位、叫車、上車、付款甚至是評價等等。少了哪個環節都不行。他們都被包含在打車這個需求裡面。
2)公司目標
公司目標,即公司想通過提供這個產品或者服務獲得什麼,一般來說是盈利,但是短期可能是引流、增長、品牌建立等等。它是產品目標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為一個產品如果無法説明公司賺錢或者實現其商業目標,那麼公司就沒有理由繼續支撐其反覆運算。
所有產品經理在定產品目標的時候肯定會想到使用者需求,但是卻很容易忽略公司目標。其結局就是不考慮成本和反覆運算,只想做出一個完美的產品,結果把公司拖垮。這就要求我們要在不同階段設不同的目標。
而戰略分析的目標應該圍繞著兩個要素展開,即我們要確定自己的目標用戶是誰,並且,我們應該通過哪些方式為這些用戶服務,從而獲得什麼樣的回報。一般來說,我們在瞭解清楚使用者需求以後,再去確定公司目標會更嚴謹,因為公司目標必須建立在對使用者、對市場的理解上。
確定使用者需求和產品目標,並不這麼簡單,我們需要有一個推理過程和推理依據。否則老闆追問,為什麼答案是這個的時候,你就又愣住了。這裡小編介紹一條自己比較習慣的邏輯路線:
首先,我們要做的是什麼東西?——這東是給誰用的?用來幹嘛?(使用者分析)——用這東西的人多嗎?值得我們做嗎?(市場前景PEST)——既然用的人多,有多少公司在做,他們做得怎麼樣?(競品分析)——那麼多公司做,我們現在去做有沒有機會(可行性)——如果有機會,我們定位應該是什麼?(公司目標)——這個定位基礎上,我們通過什麼樣的模式去服務?(商業模式)——最後,做這件事有風險嗎?(風險和建議)
從這個路徑,我們也可推導出我們要呈現給老闆的戰略分析報告的結構:
理清邏輯,列明提綱以後,我們只需要按照提綱填空就好,到這個時候,基本你的效率就提上來了,不再像無頭蒼蠅。不過每個問題分析起來,可能還會遇到一些棘手的問題,這個時候就需要使用合適的方法來開展。
面對這份提綱,一般我們的做法是找調研報告,完全沒錯,非專業調研公司,不可能動用大量資源去做巨集觀數據收集,所以找相對可夠的調研公司的相關報告的做法肯定是首選。這裡給大家列一些作者常用的報告網站:
艾瑞諮詢:十幾年的互聯網調研公司,很多調研公司都抄他們的報告,甚至照搬。
艾媒諮詢:內容挺豐富,可供參考
發現報告:聚合類調研報告網站,就是從很多其他網站購買(可能)相關報告彙集起來提供服務。
前瞻產業研究院:專業的產業報告服務機構,一般要錢,也挺貴。
劍魚資訊:一個專門用來查詢政府和企業招標公告的網站,有些分析數據,可供採納考。一般做政府專案的產品經理會用到。
實在不行,百度什麼的也可以試試。記住幾個原則:
PEST、SWOT這些老生常談的方法這裡就不贅述。這裡主要建議幾種在戰略分析中能讓我們更好找到方向的方法論。
波特五力模型
波特五力模型雖然是一個定性的模型,但是它提到的替代原理,能讓我們考慮到即將做的產品有多大可能替代競品,進入市場,以及未來多大可能被替代。
4P理論
這是個很經典的理論,但是不過時,用來做可行性分析很有用。在進行可行性分析的時候,我們需要從產品、價格、管道、行銷4個方面去考慮,公司是否具備對應的資源。
產品方面主要是有沒有承擔使用者轉移的產品,比如微信有QQ幫助用戶導流,聚划算有淘寶進行導流,價格方面考慮公司是否有定價權,管道則要考慮公司已有的銷售管道是否可以複用,行銷主要考慮當前營銷體系是否適合新產品。
流程化思維
通過流程化思維,去思考用戶的整個業務流程,記住,是業務流程,不是功能流程,就是用戶為了實現這樣的需求,通常會通過什麼樣的順序做什麼樣的事情來實現其目的。一般來說,新產品、新服務,可以使用競品的產品來類比業務流程。
通過對業務流程的推到,產品經理可以將自己當做使用者,去走一遍用戶體驗地圖,對於推到出使用者的真正需求很有説明。很多時候,不以身入局,無法瞭解局中人的目標。在我們不能直接去體驗產品的情形下,更要推到業務流程。
需要注意的是,這裡說的是業務流程,不是功能流程。
產品經理首先一定要理解使用者,所以如果可以,要作為使用者去使用產品。也許你無法全身心角色代入,但是,你體驗了競品的產品以後,會有兩個收穫:1.使用者可能需要什麼?產品應該做成什麼樣?2.競品的優缺點是什麼?
如果是B、G內部使用的產品,可能沒辦法直接體驗,則盡量想辦法找使用過的使用者做做訪談(電話、微信聊聊)。
這裡我們要理解一件事:只有處於萌芽期和發展期的產品,去介入才比較有價值。
成熟期的產品,一般一片紅海,並且競品領先太多,除非有大量資金和資源(如某多)或者打市場區隔,成功率較低。
衰退期產品則不用說,剩餘價值不多。
另外,對於產品小白,可能會把生命週期理解成自家公司的產品生命週期,我們這裡說的生命週期是只某類產品的生命週期,如按鍵手機的生命週期現處於衰退期。要理解,即使自家剛開始做某個產品,感覺像是萌芽期,但是在整個行業內,這個產品可能已經很成熟,甚至出現替代品。
那如何判斷一個產品處於生命週期的哪個階段呢?
是否已經形成壟斷或者地位無法撼動的頭部企業?
如果已經形成,那麼產品在成熟期或者衰退期的可能性較大,因為進入成本很高或者產品生命周期剩餘價值不高,導致新競爭對手不願意進入。(自由市場的情況下)
市場增長率是否停滯?
在沒有大範圍巨集觀因素影響下,市場停滯,則也是進入成熟或者衰退期的標誌。
微觀標誌:不同競品開始依靠表層用戶體驗競爭
如果競爭企業開始在UI設計、交互設計上進行競爭,而不是在關鍵技術、商業模式或者提供新的功能和服務上較勁,說明產品生命周期已經進入成熟期,無法再產生顛覆設計,更別說產生顛覆者。
分析工作雖然是產品經理的工作,但是參考依據卻來自各部門。不要閉門造車,技術可行性要跟研發部門溝通確定,商業模式可行性要找運營部、市場部、售後服務部門溝通,法律風險要諮詢法務部。生態合作可行性要諮詢生態合作夥伴等等。
這樣做不僅讓你的分析更依據,且,這是老闆必問的問題:你有沒有問過技術部?,這樣做能行嗎?你有沒有問過?……
如果能找到合適的調研報告,然後按照上述方法,一周內完成這樣一份分析應該不難。因為很多內容可以從分析報告中找到線索,如,一般調研報告都會有使用者分析、競品分析、產業鏈分析及未來建議。雖然我們可能無法直接拿來用,但是卻可以根據報告內容,去搜索相應的資料,去對應競品官網查看等。
關鍵還是要理解我們這份分析的邏輯路線:
這是一個刨根問底的過程,它的核心是圍繞,戰略層兩個方面“使用者需求和公司目標”展開的。
如果是企業的戰略分析,還需要包含很多其他內容,還應該組織使用者訪談調研、客戶拜訪,競品暗訪等。但是時間緊急的情況下,這方法已經夠用了。
好了,這次的分享到這裡,如果老闆突然問你“某產品能不能做”,希望這能幫你解決問題。
本文由 @Robin 原創發佈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作者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於CC0協定
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平臺僅提供資訊存儲空間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