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經理如何對功能做數據分析?
更新于:2025-03-26 08:01:59

產品工作中,數據分析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環,分析完后肯定要產出分析報告的。這篇文章,作者就分享了如何寫分析報告的整個過程和方法,供大家參考。

一、前言

不少產品經理,尤其是to c的產品經理,都需要在功能上線后,定期復盤,做相關的數據分析。那麼,為什麼要做數據分析?原因如下:

1.1 圍繞業務:分析本次上線是否符合了業務目標

做任何功能,都會有定量/定性的項目目標/業務目標,這是產品經理的主要目標,通過數據分析,可以知道是否完成了目標?完成的好的原因是什麼?如果沒完成,是什麼原因導致?

這一部分的分析,主要依靠【後端資料庫】的數據和【前端埋點】的數據,綜合分析得出。

1.2 圍繞功能:分析本次產品功能的優劣

分析完業務目標后,作為產品經理,我們也會關注產品功能的易用性,合理性,看看用戶經常使用的功能有哪些?哪些地方用戶壓根不會去點?以及使用者使用上的問題等等。

這一部分的分析,主要依靠【前端埋點】的數據,以及一些用研分析得出。

下面我們具體看下如何做數據分析。

二、數據分析基本結構

2.1 不同角色分析視角不同

不同角色對於數據分析的內容有著很大的區別,下圖簡單舉例了一個專案中可能存在的幾種角色,以及每種角色看待數據的視角的相同點和不同點。

2.2 產品經理的分析視角

B端產品和C端產品的分析視角又會有差異之處,此處擇重點簡單概括。

2.2.1 業務分析

2.2.1.1 項目目標實現情況

每個項目的目標,可以是產品經理自己定義的,也可以是業務定義的。

  • 定量目標:根據數據即可直觀對比體現。
  • 定性目標:比如提高用戶滿意度之類的,測算方式比較多樣,比如用NPS之類的方法。

2.2.1.2 各個階段的數據分析(C端常用)

各階段的數據分析通常用在C端場景更多,比如C端做了某個營銷活動的功能,那麼用戶會經歷1——>2——>3幾個步驟/階段,此時,我們就需要對各階段進行轉化率分析,頁面元素的分析。

2.2.1.3 一些常用的維度分析視角

分析一般的思路就是【先總後分】。先看大盤數據表現,然後再細拆維度下鑽。

比如,某個功能的用戶數上線一個月達到了目標,為了看下具體如何達到目標的,首先我會先按地區看,發現河北的增長十分明顯,而湖南、浙江等地表現平平。其次,再去下鑽為什麼河北增長如此明顯,發現河北在此期間新用戶增長突出等原因。

只有從不同的維度去看待某一個指標,我們才能看到數據背後的發展規律。那麼一些大眾常用的維度基本是:

  • 時間維度:天、周、月、季、年
  • 地理緯度:國家、片區、省份、城市
  • 用戶維度:新老客、性別、年齡段、活躍度、忠誠度
  • 管道緯度:線上管道、線下管道、社交媒體
  • ……

2.2.2 產品功能分析

2.2.2.1 各個靜態頁面的使用方式

比如你是一個B端後台產品經理,設計了一個功能,涉及到多個頁面之間的交互,你要看下頁面是否對於使用者是易用的。那可以看下每個頁面的使用埋點,舉例如下。

  • 清單查詢頁面:曝光pv、uv;頁面各按鈕的點擊情況;頁面停留時間等
  • 詳情頁:曝光pv、uv;頁面各按鈕的點擊情況;頁面停留時間等
  • ……

通過看到這些,你會有大概的感知,你這個頁面用的人多不多,用戶經常用的功能是哪些,為什麼有的頁面你覺得用的次數應該少結果卻很多…

2.2.2.2 交互頁面合理性分析

幾乎所有的功能都涉及交互,C端的交互相對B端會更多樣一些。從分析各頁面交互的轉化率,我們也能看到我們的功能設計的合理性、使用者的使用偏好。

2.2.2.3 用戶產品體驗反饋

這一階段需要靠人工的問卷調研、回訪等方式,收集用戶的聲音,也是最直觀反映產品功能缺陷的寶貴一環。通過用戶反饋,也可以進一步看到使用者對該功能的爽點和通點,為後面的再次優化提供更多的依據。

三、案例

3.1 背景介紹

這裏舉例說一個在第一篇文章中分享過的裂變活動的數據分析。這是一個偏C端的產品能力。

簡單介紹下裂變活動的步驟,分2個角色:邀請者和助力者。

1、邀請者分享活動連結給好友,待好友給他助力3個人後,邀請者就可以獲得一個獎勵。

邀請者頁面概況展示:左圖為未邀滿好友頁面,點擊按鈕進行裂變分享;右圖為邀滿後,點擊按鈕領取優惠券獎勵。

2、助力者收到好友的邀請連結后,點開説明好友點擊助力即完成助力,完成後,助力者也可以前往活動頁面去參與活動發起邀請。當然,助力存在成功,也存在多種失敗的情況,不過多贅述。

助力者頁面概況展示:左圖為幫好友點擊助力的頁面,右圖為點擊后助力成功並獲得獎勵的頁面。

3.2 數據分析框架

3.2.1 框架如下:

3.2.2 詳細說明

3.2.2.1 目標完成情況

本次吸引新人註冊達xx人,超出目標x%,達到預期;

本次活動完成的訂單量達x元,完成目標的70%,與目標存在一定差距,主要是由xxx原因導致的。

3.2.2.2 各階段數據分析(以下數位純屬虛構)

3.2.2.2.1 邀請者

活動參與情況:

  • 【概況分析】本次活動頁面曝光100萬,發起邀請40萬人,40%的人參與了活動,與上期活動參與度(20%)相比,提升了一半,說明活動力度大,規則簡單明瞭
  • 【細節分析】活動參與的人中,大部分人只發起了1、2輪邀請,不會過多參與,猜測可能需要營造稀缺感進一步提升參與度

活動領獎情況:

  • 【概況分析】參與活動的人中,83%的人完成了活動,並獲得了優惠券獎勵,說明活動難度不高,使用者普遍信心較足
  • 【細節分析】發起活動卻沒人給他助力的使用者佔了75%,猜測可能用戶點點看這種試探的行為較多,並不是真的想參與活動

獎品核銷情況:

  • 【概況分析】本次共發放獎勵100萬張優惠券,其中核銷率為40%
  • 【細節分析】活動期間核銷量持續上升,達到活動結束日達到頂峰,說明使用者對活動的結束有明顯感知,基於厭惡損失心理,使得獲得大額折扣券的使用者想在活動結束前用完券,折扣率越大的券使用的慾望越高。

3.2.2.2.2 助力者

  • 【概況分析】助力成功人數200w,其中新人助力佔比30%,助力成功率為85%,助力失敗人數中主要由老人助力失敗所致(60%)
  • 【細節分析】助力成功后只有20%的人會去參與活動,說明助力成功頁面活動資訊透出力度不夠,吸引度不夠
  • 【細節分析】助力失敗的原因主要是使用者完成了本輪邀請,佔比80%,說明邀請者裂變的速度比較快;助力失敗後有40%用戶會去參加活動,說明“挫敗感心理”可能會驅動使用者更積极參與活動。

3.2.2.3 其他維度分析(簡單舉一個例子)

活動期間商品銷售情況

  • 【概況分析】活動期間,各商品銷量排行前三的為:A、B、C
  • 【細節分析】老客戶購買決策比較保守,基本會選擇經典款,除非試錯成本比較低才會選擇新品;新用戶由於還沒建立商品心智,購買決策則更看重季節品、主推品。

3.2.2.4 活動頁面分析

  • 邀請者首頁分析:通過埋點數據分析,主按鈕、好友助力記錄、我的獎勵、查看獎勵的點擊情況較佳,在後續沉澱後台能力時,這些可以保留;頭像框邀好友功能則不需要做,點擊情況很差。
  • 助力者頁面分析:助力成功頁面轉化率較低,此頁面需要重新更改

3.2.2.5 交互分析(建議畫漏鬥圖分析)

3.2.2.5.1 邀請者交互流程:進入活動頁面——>發起活動——>領取獎勵

【數據】:

  • 進入活動頁面——>發起活動:轉化率40%
  • 發起活動——>領取獎勵:轉化率90%

【結論】:轉化率較上期相比提高,說明活動頁面操作顯眼,用戶路徑清晰

3.2.2.5.2 助力者交互流程:

【數據】路徑1: 點擊助力——>點擊我也要邀請——>進入活動頁面——>發起活動;

  • 點擊助力——>點擊我也要邀請:轉化率20%
  • 點擊我也要邀請——>進入活動頁面:轉化率100%
  • 進入活動頁面——>發起活動:轉化率70%

【數據】路徑2: 點擊助力——>關閉

  • 點擊助力——>關閉:轉化率80%

【結論】路徑1&路徑2 :助力后多數用戶選擇關閉,而但凡被吸引進入活動的,大概率會去參與活動,發起活動,所以助力頁面的信息透傳、按鈕展示需要進行優化

總結

數據分析的主旨就是“了解現狀,發現問題”。我們只要抓住【總—分】結構,先看大面,再從各個視角切入抓原因,就可以產出一份比較詳盡的數據分析報告。

以上為個人淺見,歡迎大家多多指正~

本文由 @Jessica 原創發佈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作者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於CC0協定

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平臺僅提供資訊存儲空間服務

B端交互遊戲化
B端交互遊戲化
2025-03-28 11:1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