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麵條到底是養胃還是傷胃?協和醫生為你解讀,漲知識了
更新于:2025-03-26 08:53:46

在我們的日常飲食中,麵條是一種備受歡迎的主食,它以其豐富的種類和多樣的口味,滿足了不同地域、不同人群的味蕾需求。然而,關於麵條的爭議卻從未停止。有人說吃麵條養胃,也有人說吃麵條傷胃,各種傳言更是讓人真假難辨。那麼,吃麵條到底是養胃還是傷胃?關於麵條的那些傳言又有幾分可信度?米和麵,哪一個更容易讓人長胖?今天,就讓我們帶著這些疑問,一起深入探索麵條與健康之間的奧秘。

北京協和醫院基本外科的主任醫師林國樂,在外科領域有著深厚的專業知識和豐富的臨床經驗。他指出,吃麵條對胃的影響並非絕對,存在兩方面的可能性。

麵條傷胃的情況:對於本身患有萎縮性胃炎的人群來說,他們的胃黏膜已經出現了萎縮,胃酸分泌功能也隨之減弱。而胃酸在食物消化過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它能夠説明分解食物,促進營養的吸收。在這種情況下,如果選擇食用鹼水面,情況可能會變得更糟。因為鹼水面中的鹼性成分會進一步抑制胃酸的產生,使得食物在胃內的消化更加困難。就好像一台原本就動力不足的機器,又被施加了額外的阻力,其運轉必然會受到影響。對於胃酸分泌較少的健康人群而言,雖然他們的胃功能相對正常,但如果餐餐都吃麵,也可能會帶來問題。麵粉中含有的膳食纖維較少,而膳食纖維能夠促進腸道蠕動,説明消化。長期食用膳食纖維不足的食物,會導致消化功能逐漸減弱,就像缺乏鍛煉的肌肉會變得鬆弛一樣,腸胃的消化能力也會下降,從而容易誘發各種消化系統疾病。

麵條養胃的情況:麵條屬於精細食物,尤其是煮到軟爛的麵條,質地柔軟,容易被人體消化吸收。當我們把麵條放入口中,經過牙齒的咀嚼和唾液的初步消化后,進入胃中,它能夠迅速被胃內的消化液分解,從而減輕胃腸的負擔。就像給疲憊的腸胃披上了一層溫暖的外衣,讓它們能夠更加輕鬆地工作。在麵條製作過程中加入小蘇打,會使麵條呈現出弱鹼性。對於胃酸分泌過多的人來說,這是一種很好的中和劑。過多的胃酸會對胃黏膜造成刺激,引發胃痛、燒心等不適癥狀。而弱鹼性的麵條可以與胃酸發生中和反應,減少胃酸對胃黏膜的刺激,就像給受傷的胃黏膜貼上了一層保護膜,起到了一定的養胃作用。因此,對於患有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或胃酸分泌過多的人來說,吃麵確實有一定的養胃作用。

麵條作為我國常見的主食之一,在全國各地都有著獨特的地域特色。從北方的炸醬麵、油潑面,到南方的陽春面、雲吞面,每一碗麵條都承載著當地的文化和風味。然而,一直以來,關於麵條的傳言卻五花八門,讓人難以分辨真假。下面,我們就來看看關於麵條的 3 大誤區。

傳言 1:麵湯是精華,得喝完:在很多人的認知里,煮麵的湯水和麵條是一個整體,認為麵湯里含有麵條的精華,營養豐富,所以習慣將麵湯和麵條一起食用。但實際上,麵湯里含有較多的澱粉。在煮麵的過程中,麵條中的澱粉會逐漸溶解到湯水中,使得麵湯的口感變得黏稠,而且味道也並不鮮美。此外,過多的澱粉攝入可能會對血糖產生一定的影響。更加合適的做法是另開一鍋水來煮麵,當麵條煮熟后,將其撈出,再單獨加入精心熬制的高湯中,並根據個人口味進行調味。這樣既能保證麵條的口感,又能享受到高湯的鮮美和營養。

傳言 2:水開了才下面:許多人在煮麵時,都遵循著水完全沸騰后才下面的原則。他們認為這樣可以讓麵條迅速煮熟,節省時間。然而,這種做法存在一些弊端。當水完全沸騰時,溫度較高,麵條下鍋后,表面會迅速受熱,導致內部還未煮熟,而表面卻已經糊化,煮出來的麵條往往軟塌塌的,口感不佳。正確的做法應該是在鍋底開始冒出小氣泡時,就將麵條下鍋。此時的水溫相對較低,麵條能夠均勻受熱,避免了表面糊化的問題。在煮麵的過程中,當鍋內水開後,再適量加幾次涼水,這樣可以使麵條在反覆的加熱和冷卻過程中,逐漸煮熟,並且保持勁道的口感。當水再次沸騰時,麵條也基本熟透了。

傳言 3:太白的面不能買:在市場上,我們可以看到不同顏色的麵條,有的略帶小麥色,有的則比較白。於是,有人認為太白的麵條可能添加了增白劑,長期食用會對人體健康不利。但實際上,麵條太白通常與三個因素有關。首先是麵粉的品質,如果麵粉的原料品質較好,加工過程中保留了較多的營養成分,那麼麵條的顏色就會相對較白。其次是氧化程度,麵粉在空氣中放置時間較長,其中的一些成分會與氧氣發生反應,導致顏色變淺,看起來發白。最後是是否添加了鹼,有些麵條在製作過程中會加入鹼,鹼會使麵條呈現出淡黃色,而沒有添加鹼的麵條則會保持原有的白色。此外,麵粉中可能會為了增加筋道口感而添加一定的食品添加劑,這些添加劑在合理的添加範圍內,通常並不會對健康造成危害。

“秦嶺淮河一條線,南吃大米北吃麵”,這句俗語形象地描繪了我國南北飲食的差異。關於米和麵的爭論,千百年來從未停止。那麼,米和面,哪一種更有營養呢?哪一個又更容易讓人長胖呢?

米和麵作為我們日常飲食中的主要主食,它們的主要作用是為人體提供碳水化合物。在這方面,兩者的差異並不大。每 100 克面含有碳水化合物 74.1 克,而大米含有 77.2 克,幾乎可以忽略不計。再來看其他營養素。在蛋白質方面,麵粉的蛋白質含量比米要多一些,麵粉約含有 12.4 克蛋白質,大米約含有 7.9 克蛋白質。然而,需要注意的是,無論是米還是面,它們所含的蛋白質都不是優質蛋白,不能作為人體蛋白質的主要來源。在膳食纖維、維生素等方面,由於米和麵都經過了精細化加工,穀物原有的營養元素在加工過程中基本流失,所以兩者在這些營養素的含量上也相差無幾。因此,可以說單純比較米和麵誰更有營養,並沒有太大的意義。

那米和麵,哪個更容易讓人發胖呢?一項來自西安交通大學醫學部公共衛生學院的研究,為我們提供了答案。該研究納入了 10 萬多人,對他們的主食偏好及肥胖情況進行了長期的觀察。結果發現,與愛吃麵食的人相比,愛吃大米的人腹部脂肪更低。雖然米飯和麵粉的熱量差不多,但麵粉可以製作出的美食種類繁多,包子、餃子、酥餅、鍋貼、油條等等,這些美食口感誘人,但它們的含油量及含糖量往往都不低。過多的油脂和糖分攝入,會導致熱量在體內堆積,從而增加肥胖的風險。所以,對於喜歡麵食,又想要控制體重的人來說,除了選擇含有粗糧的麵食,以增加膳食纖維的攝入,提高飽腹感外,還要注意在製作和食用麵食時,盡量做到少油少糖。

飲食與健康密切相關,吃麵條究竟是養胃還是傷胃,需要根據個人的身體狀況來判斷。而關於麵條的各種傳言,我們也應該用科學的態度去分辨。至於米和麵的選擇,無論是愛吃米還是愛吃麵,都應該盡量選擇清淡的做法,並且注意飲食的均衡搭配,合理攝入各種營養素,這樣才能保持身體健康,享受美食帶來的快樂。

校對 莊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