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腦中風人數全球第一:水喝的越多,腦中風的就越多,真的嗎?
更新于:2025-03-26 00:35:37

"在大眾認知里,腦中風總是和高血壓、高血脂、熬夜等因素掛鉤。可最近網上有個說法,水喝多了,腦中風風險也會增加。水可是生命之源,醫生也常勸大家多喝水,這說法著實讓人摸不著頭腦。別急,咱這就深入剖析,看看其中緣由。

水對人體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人體大部分由水構成,細胞的正常運作、血液循環的維持以及代謝廢物的排出,都離不開水的參與。日常飲水不足,血液黏稠度會增加,血液迴圈隨之減緩,血栓形成的風險也就提高了,而血栓正是引發腦卒中的重要因素。這麼看,多喝水能稀釋血液,促進迴圈,本應是好事。但事情沒這麼簡單,關鍵在於,水喝多了是否真有好處,還是說,有些人喝水方式不對,反倒適得其反?

這就得提到血液中的電解質平衡。正常情況下,血液里的鈉、鉀、氯、鈣等離子維持在穩定範圍,以保證細胞正常功能。然而,短時間內攝入過量水分,血液中鈉離子濃度會急劇下降,可能誘發低鈉血症。別小瞧 “低鈉”,一旦發生,後果嚴重。細胞會因滲透壓變化吸水膨脹,尤其是大腦神經細胞,對水分變化極為敏感。腦細胞吸水過多,可能引發腦水腫,進而導致顱內壓力升高,嚴重時會出現意識障礙、抽搐,甚至增加腦血管破裂風險。特別是本身血壓高、血管壁脆弱的人,短時間大量喝水,可能成為壓垮腦血管的最後一根稻草,引發中風。

或許有人覺得,這隻是極端情況,比如短時間狂灌幾升水才會如此。實則不然,即便不是短時間暴飲,長期每天攝入遠超身體需求的水,也會給血管系統埋下隱患。研究表明,長期水分攝入過量,會加重腎臟負擔,導致體內水鈉代謝紊亂,影響血管正常調節功能。有流行病學調查顯示,水分攝入過多的人群,某些心血管疾病發病率更高,可能與長期電解質紊亂和血容量變化有關。雖說相關研究仍在深入,但足以說明,水並非喝得越多越好,喝得對才關鍵。

喝水的時間和方式,同樣可能影響腦血管健康。不少人習慣晨起就猛灌一大杯水,認為能補充一夜流失的水分,讓身體快速恢復活力。但對於血壓不穩定或血管彈性差的人,早晨猛喝一大杯水,會在短時間內增加血容量,導致血壓波動,甚至誘發血管破裂。數據顯示,清晨時段腦中風發生率最高,與血壓晝夜節律變化有關。此時突然增加體內水分,會加劇血壓波動,使血管承受更大壓力。當然,這不是說晨起不能喝水,而是要講究方式,小口慢飲,給身體一個適應過程。

喝水的溫度也是個影響因素。很多人天熱時喜歡喝冰水,冰鎮飲料不離手。但過涼的水進入體內,會刺激血管收縮,導致血流變化過快,增加血管壁壓力。對於血管已老化、彈性下降的人,長期喝冰水,腦血管意外風險會增加。同理,過燙的水也不好,除了損傷食道,短時間高溫刺激還會引起血管舒張,導致血壓波動。適宜的水溫,既能避免過度刺激血管,又利於身體吸收利用,是維護腦血管健康的小細節。

除了喝水方式,喝水的搭配也值得關注。如今,不少人喜歡在水裡加東西,如茶、蜂蜜、檸檬,甚至電解質粉,認為能補充更多營養。實際上,不同搭配對血管影響各異。茶水中的茶多酚有抗氧化作用,可能有益血管健康;檸檬水中的檸檬酸能促進鈣離子吸收,降低血管鈣化風險。但某些高糖飲料,長期飲用會導致血糖波動,增加血管損傷風險,需格外注意。

有人可能想問,每天到底喝多少水合適?一般來說,人體對水分的需求量受年齡、體重、環境溫度等多種因素影響。通常建議成年人每天飲水量在 1500 - 2000 毫升左右,但這並非固定值,要根據身體實際需求調整。出汗多或飲食中水分攝入少,可適當增加;若尿液顏色淡,說明體內水分充足,無需強行多喝。最簡單的方法,是根據口渴感覺調整飲水量,而非盲目追求多喝水。"

校對 莊武

運動建議
運動建議
2025-03-26 14:37:38
運動中如何正確呼吸
運動中如何正確呼吸
2025-03-26 14:4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