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家:從小沒有被母親肯定過的小孩,容易出現三種性格缺陷
更新于:2025-03-26 08:51:57

父母都希望孩子能夠幸福快樂,一生順遂。可很多人誤以為,快樂是需要金錢、地位才能換來的。可對孩子們來說,快樂其實很簡單。

心理學家認為:在小孩的世界中,決定他命運雛形的關鍵人物是母親。良好的母子關係,是小孩過上幸福人生的基礎。

而良好母子關係的維持,很大一部分都來源於母親對孩子的肯定和讚美,這將成為孩子自信心和幸福感的來源,未來的人生過得也會更加一帆風順。

配圖均源於網路,圖文均無關

母親,是決定孩子命運的雛形這一說法,其實可以從兒童心理學的教育去解釋——

母親早期的養育,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孩子的個性發育

著名的英國心理學家唐納德·溫尼科特認為,孩子在幼小的時候,特別是嬰兒期,撫育者(主要是母親)的養育方式十分關鍵。

如果母親能夠按照嬰兒自身的特點去及時回應孩子、滿足他們的生理及情感需求,給予孩子充分的溫暖和愛,那麼有助於嬰兒發展出真實的自我,未來的人生幸福感更強。

反之,若母親總是忽視孩子的需要,情感上漠視小孩的存在,例如孩子因為挨餓、受凍或者害怕時哭泣,需要母親的呵護和安慰,可母親卻對此視而不見,這將會導致母子之間難以形成親密的依戀關係,孩子的個性發育也可能受到影響。

母親的肯定和讚美,是孩子的精神依託

研究發現,一個孩子健康心態的養成,至少需要得到五千次以上的肯定。

特別是在孩子成長的早期,自我概念還沒能建立起來的時候,母親的肯定和讚美,將成為孩子的精神依託,在母親的一聲聲鼓勵中,孩子能夠學會自信、自尊和自愛。

從小沒被母親肯定過的小孩,他們的個性發育可能也會受到阻礙,精神世界將變得貧瘠,未來的人生發展也會受限。

從小沒有被母親肯定過的小孩,容易出現性格缺陷1、自卑

這是最為典型的性格缺陷。

自卑感最早的出現是從人剛出生時就會出現的,由於幼兒的能力有限,面對陌生的環境,強壯的成年人,他們顯得軟弱無力,因此開始畏懼自卑。但隨著慢慢長大,能力變得強大,孩子的自卑感也會慢慢消失。

不過有一類小孩,他們從小沒有被母親肯定過,甚至經常被母親貶低或者無視,孩子的自我意識將一直難以長大,而且大人每一次的打擊和否定,都會在孩子幼小的心靈種下自卑的種子,讓他們未來對個人的能力和存在價值表示否定。

尤其是在遇到困難或者經歷挫折和失敗以後,小孩的自卑心理就會作祟,變得越來越懷疑自己,出現習得性無助,將來再遇上類似的事情,不敢勇敢去嘗試,進而錯過無數個好時機。

2、焦慮

中科院心理研究所曾經針對1511名兒童進行過一項問卷調查。結果顯示,在針對兒童的四大暴力行為(情感虐待、X虐待、身體虐待和情感忽視)中,後者引起兒童抑鬱、焦慮的可能性最高。

而一個沒得到肯定的小孩,他們首先感受到的就是父母的情感無視。面對他們取得的成績,父母沒有任何表示,這些都會導致小孩日後難以形成正確的自我認同感,甚至出現“存在性焦慮”。

從心理學上來解釋這一名詞,指的就是當父母經常用冷漠或者敷衍的態度來對待孩子時,小孩就會容易否定自我價值,認為自己不值得被愛,進而變得焦慮起來。

可怕的事情是:這種焦慮感可能伴隨著孩子的一生,小孩一輩子都難有真正的安全感,未來在事業和情感中,只要別人沒能滿足自己的需求,給自己足夠的愛,他們就會懷疑自己的能力,變得抑鬱不安。

3、個性孤僻

有人說過,“社恐”的本質其實是從內心深處害怕直面最真實的自己。因此,他們往往會自我貶低,害怕處理社交關係,經常縮在自己的殼裡,不跟外界交流。

而一個從小缺少母親肯定的小孩,其個人價值沒有得到認同,他們往往就活在別人的眼中,容易被外界的評價左右,不敢正視內心的真正需求,內心的道德羞恥感也會太重。

正是如此,所以導致孩子們在社交中屢次三番的碰壁,進而形成惡性循環,小孩的個性也會變得愈發孤僻。

值得警惕的是:雖然輕微的社交恐懼對個人影響不大,但是想在社會上生存,我們不可避免的要跟人打交道,如果孩子的個性過分孤僻,對工作和生活都會造成影響。

所以父母還是要經常關注孩子的社交狀況,讓他們學會正常的社交能力,學著融入集體。

總而言之,母親是一個家庭的靈魂,是孩子人生中最重要的人物,父母要學會多肯定和鼓勵孩子。

校對 莊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