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家:給家長的3個抗焦慮建議(切記!不要輕易讓孩子吃藥)
更新于:2025-03-26 08:12:40

你是弓,孩子是你射出的箭。——紀伯倫

只要我們活好每個當下,你的未來就一定不會錯。——《戰勝焦慮》

期中考剛過,家長會也開了,作為高三孩子的媽媽,這次我沒有太焦慮。

孩子告訴我,離高考還有190天。算了算,的確離考試只有半年時間。我笑著說“這些時間都是你的彈藥,只要一步步做該做的事就可以了。媽媽就是最後半年踏實做自己,最後逆襲的。”

的確,當年我在高考最後半年時間里,不太焦慮和內耗,專注學習,最後考場也不做過高期待,以平常心面對,最後成績竟然超過平時50分,考到了TOP10的名校。

最近讀了《戰勝焦慮》這本書,也從中找到了一些戰勝大考前緩解焦慮和緊張的底層邏輯,結合書上的內容和我自己的經驗,下面我想跟大家一起探討一下家長們如何去做,才能説明孩子緩解焦慮,助力心靈成長。

01.放下高期待,給予切實説明

首先,要說的最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家長不要過於焦慮,因為家長太焦慮會把負面的能量傳遞給孩子,影響孩子的情緒和狀態,甚至影響親子關係。

面對考試和學習,孩子已經耗費了大部分精力,我們作為父母幫不上太多忙,也不要幫倒忙。做好後勤,需要時多陪伴傾聽,不需要的時候閉嘴,做好自己能做好的事。比如飲食起居,比如孩子是否真需要課外輔導,根據孩子的要求來,不要給孩子做主,操控孩子,否則孩子會將能量分散來對抗父母的操控,更不能集中精力學習。

我的父母當年就沒有給我任何要求和期待,我母親對我說:“你考上任何學校,我都供你上學,也不會覺得你考得不好。”他們的“低期待”,反倒給我騰出一片廣闊的天空,讓我更好地專注於自己的學習。

02.放下比較,做好榜樣

那麼父母如何緩解自己的焦慮呢?《戰勝焦慮》有一句很簡單也很重要的話是:做一個不焦慮的家長,從放下比較開始。當你把“別人家的孩子怎麼怎麼樣這句話收起來,你和孩子的關係會修復至少30%。

這一點我深有體會,我的父母從不把我和別人比較,他們會為我的好成績而開心,也會陪我度過中考失利的困難,但他們從沒有將我跟別的孩子比較,讓我喪失自我的價值感。

具體的做法,我們要平常心對待孩子的成績,不要過多提起別人的成績,更不要比較成績的高低。現在只剩半年,不要去過多干涉孩子的節奏。我們都明白高考的重要性,但那是孩子自己的課題。

03.具體做法:肩並肩或面對面

作為父母,我們一是要學會肩並肩,二是學會面對面,一是我們做好自己的事,活好當下,給孩子做好榜樣,讓孩子看到父母心態穩定,積極進取,樂觀向上地做好自己的工作,打理好生活,榜樣的力量才是你傳遞給孩子能量的最佳方式。這就是肩並肩。

二是傾聽孩子內心的聲音。和孩子多溝通,自己多閉嘴,在孩子不需要建議的時候不要“亂”給建議。只有孩子說出心裡的話,我們才能在他們需要的時候適當給予建議。不然孩子即使考上了好學校,你可能也“失去”了一個孩子。很多孩子就是對父母過於失望,從而關上了心靈的大門,將來孩子上了大學,也可能不想再和父母多交流。

總之,作為父母,我們要麼選擇面對面平等交流,要麼選擇肩並肩並肩作戰,在各自的工作和學習領域做好自己的事,那種認為自己可以居高臨下指導孩子的家長終究會嘗到操控孩子帶來的苦果。

紀伯倫曾經說過:“你是弓,孩子是你射出的箭。”孩子不是我們的附屬,他出生就是為了長大,成為自己。他們就像在天空練習飛行的鳥,我們要做的就是看著他,或者自己去飛,做好示範。

關係理順了,才有可能去影響孩子,讓孩子明白一些道理,説明孩子緩解焦慮。

給父母的小貼士:

1、多聽,閉嘴。和孩子平等溝通,尊重孩子的想法,才能與孩子拉近心靈距離。不理解孩子怎麼想,就沒法真正説明孩子心靈成長。

2、放下比較,要明白每個孩子都是獨特的存在,生命自有其價值。要多對孩子的長處真誠地表達欣賞。

3、做好自己的事,會成為孩子的榜樣,也是對孩子最大的支援。同樣,管理好自己的情緒,也是對孩子最好的示範。

4、切記!不要輕易讓孩子吃藥,焦慮是認知和心態的問題,不是生理的問題,不到萬不得已不要輕易讓孩子吃藥。

做好這些,下一步,我們才有可能傳遞給孩子一些建議。

校對 莊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