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的人生不如意,都歸根於這5個認知偏見
更新于:2025-03-26 07:57:19

來源:36kr。 

認知偏見普遍存在,只是我們有時候意識不到它們的存在,因為已經將其內化到了自己的思維方式和行為路徑之中了。但是,認知偏見對我們的有非常大的影響。本文從人際關係角度,列舉了5個深刻影響著人類行為的認知偏見。克服這些偏見,你會得到更好、更健康的人際關係,從而過上更幸福的生活。

人類的悲喜並不相通。有時候你會想:“世界上怎麼會有這麼多傻瓜,他們似乎看不清近在眼前的事實?為什麼我似乎有能力透過滔滔不絕的廢話看清真相?我怎樣才能讓人們理解我?我怎樣才能讓他們看到我所看到的?”

我知道你會這麼想,因為大家都這麼想。我們對生活的理解與他人不同,這是我們心理中固有的一面,這種脫節是普遍存在的。

人類的大腦並不是為了理解真理而進化的,而是為了理解對人類大腦最有用的東西而進化的。而且,有用的東西通常不是真理。

事實證明,我們的信念並不是很客觀,我們的感知和推理也嚴重受到認知偏見的影響。

想像一下,你正在電腦螢幕上觀看某地大派對的圖片。現在,你對電腦說,你想讓圖片中所有金髮碧眼的人看起來都是混蛋。假設計算機的演算法就像變魔術一樣,逐漸編輯圖像,使每個金髮碧眼的人看起來都是一副自鳴得意、居高臨下、氣勢洶洶的表情。

現在,假設你對電腦說,你想讓圖片中的派對看起來很糟糕。於是,計算機又開始編輯圖像,把派對表現得非常無聊。人們似乎無精打采地坐在角落裡,目不轉睛地盯著自己的腳。談話寥寥無幾,即使有,也顯得很勉強。

這台電腦根本就不是一台電腦,而是你的潛意識。就像電腦一樣,你的潛意識會以高度可預測的方式改變自己的感知。我們的情緒影響著自己的經歷,我們的身份引導著自己的注意力,我們的自身利益決定了如何解釋事物。

所以,當我們坐在那裡想,“要是人們能看到我所看到的真實情況就好了”時,我們並不知道,他人看到的不可能和我們看到的一模一樣。

你和我可以看到同一個聚會的相同場景,但我們內部的圖形設計軟體會以完全不同的方式改變它。

我們大腦的這種圖形設計軟體,就是心理學家所說的“認知偏見”,我們每個人都有這種偏見。下面總結了一些比較突出的認知偏見,並說明了這些偏見是如何影響我們認知的。了解這些偏見非常重要,因為這不僅能幫助我們停止自欺欺人,還能幫助我們換位思考,理解他人的觀點。

這張認知偏見清單並非是詳盡無遺的,但我列出的這些,可以說是人們經常陷入的、最常見、最重要的認知偏見。

01

確認偏誤

(CONFIRMATION BIAS)什麼是確認偏誤:確認偏誤是指,你只尋找並使用那些能支援你已有信念的“事實”,同時忽略任何與之相反的資訊。這通常被認為是在“挑選事實”,儘管挑選事實來支援自己的觀點通常是有意識的,但確認偏誤通常是無意識的。如果你相信自己的幸運色是黃色,那麼實際上你就會開始更頻繁地注意到黃色。

這也不是說你錯了,在你的生活中有很多黃色的東西,而且其中一些與你的積極經歷有關。所以確認偏誤的問題不在於你錯了,而在於你沒有看到全貌。

確認偏誤維恩圖,圖片來源:markmanson.net

關於確認偏誤,一個奇怪而有趣的事情是,當人們獲得的資訊越多時,確認偏誤似乎就越猖獗。從表面上看,這似乎有違直覺。畢竟,更多的信息應該會帶來更好、更真實的想法,對嗎?

其實不然。確認偏誤的存在實際上預示著相反的結果:更多的信息創造了更多的機會來讓我們“挑選”符合自己固有觀念的“事實”。因此,接觸更多的信息實際上會使信念兩極分化。這就解釋了為什麼互聯網上會出現那麼多不可思議的言論。我們並不是改變自己的信念去適應新的資訊,而是使新的信息適應我們的固有信念。

事實上,在網路上很容易發生確認偏誤,這就形成了研究人員所說的“回音室”,在那裡,人們只能不斷獲得支援自己固有觀點的資訊。這種情況對大型科技公司有好處,因為能讓消費者認為一個平台越來越適合自己,但卻對真理無益。

確認偏誤是如何影響你的:確認偏誤通常會讓我們對自己的信念過於自信,從而可能讓你在任何有輕微爭議的談話中,都成為令人難以忍受的混蛋。你會自以為是地說,“所有這些證據都證明我是對的,而對所有反對你觀點的證據卻視而不見。同樣,與你交談的人也會遇到類似的情況,他們能看到所有支援自身立場的證據,卻對你的立場視而不見。

你們都在看同一張圖片,但每個人都只能看到自己想看到的東西。

除了一些明顯的情形,確認偏誤還會以其他更微妙的方式攪亂我們的生活。

例如,如果你認為所有的男人都是豬頭,或者認為所有的女人都是當面一套背後一套,那麼你就更有可能和這樣的男人或女人約會。

為什麼?

因為你認為所有男人/女人都很差勁,這會讓你只注意到特定性別的低劣行為,同時忽略了你可能遇到的所有關心你、富有同情心的人。

如果把確認偏誤比喻成是一個家庭成員的話,那它會是:你那過於挑剔的母親,她從不放過任何一個說“看到了嗎?我就知道……”的機會,儘管她已經錯了一百次。

02

消極偏見

(NEGATIVITY BIAS)

什麼是消極偏見:消極偏見是一種傾向,使人們往往更容易注意到事物的缺點,而不是注意到事物的優點。它實際上會讓人把壞事看得比好事更重要、更突出。

從進化論的角度來說,仔細想想,這是一種適應性策略。注意到每一個潛在問題或危機的穴居人,會是倖存下來的穴居人。而那個永遠對世界之美心存感激,並對黑莓的味道津津樂道的穴居人,則是那個被憤怒的鬣狗群吃掉的人。

消極偏見會以各種不同的形式表現出來。比如,我們會認為,失去某樣東西的痛苦,比得到這樣東西的喜悅來得更猛烈。我們對待負面反饋比正面反饋更認真。我們認為悲觀的預測比積極的預測更明智、更可信。我們形成壞印象和相信負面刻板印象的速度,比相信正面刻板印象的速度更快。在判斷一個人的性格時,我們會更看重消極的行為,而不是積極的行為。

損失厭惡:我們傾向於避免損失,而不是獲得收益。圖片來源:markmanson.net

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事實上,在心理學家研究的每一個領域,我們的大腦都會自然而然地對負面經歷給予額外的重視。

消極偏見是如何影響你的:消極偏見的危險之處在於,我們不知道什麼是真正的問題,什麼只是我們的消極偏見視角。

想想那些生活安逸的雅痞混蛋們,當咖啡師在咖啡裡放了太多焦糖時,他們就會大發雷霆。或者是在飛機上抱怨 Wifi 不給力的女孩,她們全然不顧自己正在體驗人類飛行的奇跡。

但這不僅僅是生活中的小麻煩,消極偏見還悄悄潛入了我們最親密的關係中。比如,明明你遇到的是一個很好的人,但他的髒鞋子卻讓你覺得他是個邋遢鬼,於是就再也不和他說話了,這就是消極偏見在發揮作用。當你忽視伴侶為這段關係帶來的成百上千的好處,而是糾結於你希望他改變的那一點時,消極偏見也會出現。

消極偏見也會延伸到大型組織甚至社會中。

管理界有句老話,即使事情有所改善,抱怨的員工也不會消失,他們會開始抱怨越來越好的事情。

我認為,整個世界都是如此。在《一切都糟透了:一本關於希望的書》(Everything is Fucked:A Book About Hope)一書中,我描述了大量證據,這些證據表明,從幾乎所有指標來看,全世界都取得了不可否認的進步。

人們很容易忘記這一點,但就在幾代人之前,地球上的大多數人還生活在某種形式的奴隸制或極端貧困中。戰爭橫掃各大洲,殺害了數千萬人。從幾乎所有標準來看,今天的生活都是人類歷史上最好的。

然而,如果你花幾個小時在 Twitter 上流覽,就會認為世界末日已經來了,又走了,而且還會再來。

如果把消極偏見比作是一個家庭成員的話,那它會是:你那不知感恩的十幾歲青春期女兒,你為她提供衣食住行、教育以及支持各種豐富活動和愛好的資金,可她還是說你“毀了她的生活”,就因為有一次你穿著浴袍和洞洞鞋和她的朋友聊天了。

是什麼樣的偏見讓你討厭洞洞鞋了呢?

迷彩 Crocs 洞洞鞋。圖片來源:markmanson.net

03

激勵引起的偏見

(INCENTIVE-CAUSED BIAS)

什麼是激勵引起的偏見:人類對獎勵和懲罰的反應非常靈敏。我們就像狗一樣,一想到美味的食物就流口水,而一想到不愉快的事情會發生,就會夾著尾巴呜呜地逃走。就像狗會在你的榕樹上撒尿,除非你給它一個更好的選擇一樣,我們人類也會在所有東西上撒尿,除非有更好的選擇出現。

正如厄普頓•辛克萊(Upton Sinclair)所言,“當一個人的薪水取決於他是否理解某件事時,那麼就會很難讓他理解這件事。”

激勵引起的偏見會使我們在自身激勵機制的作用下,做出非理性、愚蠢或不道德的決定。

我們的頭腦中往往會有一個因果鏈。我們會對有利於自己的事情產生好的情緒,對我們無益的事情產生不好的情緒。同樣,我們往往會合理化追求好感覺的理由,並編造理由來避免不好的感覺。

因此,如果激勵機制使我們傾向於從做某件事情中獲益,那麼大腦就會開始工作,說服自己這一定是件好事。正常人經常會忽視道德問題或更廣泛的社會問題,因為他們馬上就能從某些可怕的行為中獲益。

你和我很容易坐在這裡說,“真是一群混蛋,我永遠不會那樣做。”但事實上,我們都可能那樣做。我們只是不知道自己怎麼就那樣做了,因為大腦阻止我們看到這一點。

激勵引起的偏見是如何影響你的:我不確定激勵引起的偏見是否會讓我們成為混蛋,因為它只是表明瞭在某些條件下,我們的本性是多麼可怕。

想想那些受到股票期權和“黃金降落傘”激勵的首席執行官,他們不惜犧牲公司的長期健康來承擔短期風險,只是為了現在自己能賺更多的錢。

再看看美國糟糕的監獄系統,它的配額甚至拘留中心都是私有化的,其動機實際上是讓更多的人在監獄里呆更長的時間,並不鼓勵改造或教育。

在極端情況下,由激勵引起的偏見不僅會把我們變成混蛋,甚至會把我們變成怪物。大屠殺中的許多暴行並不是由納粹軍隊中的高級施暴者實施的,而是由那些被激勵“服從命令”的普通士兵實施的。

納粹大屠殺的主謀阿道夫·艾希曼(Adolf Eichmann)在以色列受審。艾希曼並不是人們想像中邪惡的反猶怪物,而是一個無聊的官僚,只是想給上司留下好印象。圖片來源:markmanson.net

好消息是,我們可以設計出更智慧的系統,消除不良的激勵,促進良好的激勵。正如激勵引起的偏見所展示的那樣,人類對胡蘿蔔和大棒是有反應的。我們只需要更仔細地考慮何時以及如何使用它們。

如果把這種偏見比作是一個家庭成員,那它會是:你那通過歪門邪道炒房賺錢的白癡叔叔,他會不停告訴你其他人有多懶,因為別人都不如他成功。

04

行動者-觀察者偏見

(ACTOR-OBSERVER BIAS)

什麼是行動者-觀察者偏見:行動者-觀察者偏見指的是一種傾向,即將自己消極行為解釋為環境因素(外部因素),將他人的消極行為解釋為人格素質(內部因素)。

因此,基本上,如果你搞砸了某件事情,那麼會尋找外部原因來解釋搞砸的原因,這樣就不會覺得是“你的錯”。但當別人搞砸了某件事情的時候,即使他們做了和你一模一樣的事情,你也很可能會把責任歸咎於他們個人。

當我在路上攔車時,那是因為我有一個重要的會議,不能遲到。但當你在路上插隊時,那是因為你是個自私魯莽的人。

《花生漫畫》——認知偏見。圖片來源:markmanson.net

行動者-觀察者偏見是如何影響你的:行動者-觀察者偏見會在很多方面把你變成一個虛偽的大混蛋,例子不勝枚舉。

當你和伴侶爭吵的時候,會為自己的不良行為辯護,卻譴責他人的不良行為。

當你在學校考試中作弊的時候,會辯解稱自己有很多其他的責任,所以無法學習,但是當其他孩子因為作弊而被抓的時候,你會因為其不誠實而評判他們。

當你遲到時,會責怪交通堵塞,但當你朋友遲到時,會認為這是對你人格尊嚴的侮辱。

如果把行動者-觀察者偏見比作是一個家庭成員,那它就是:你的混蛋哥哥,每次你惹惱他或亂弄他的東西,都會把你揍得屁滾尿流。但是,當你偷偷溜進他的房間,偷了棒球棍,走到他身後,一棍子打在他頭上時,你的父母卻表現得好像你剛殺了他一樣,所有人都認為你是那個壞人……

05

群體歸因偏見

(GROUP ATTRIBUTION BIAS)

什麼是群體歸因偏見:群體歸因偏見使我們假設一個人的特徵,與其所屬群體的特徵相似。群體歸因偏見最明顯的例子就是基於種族或性別的刻板印象。

值得一提的是,你的大腦會消耗大量的能量,有很多感官數據和資訊需要篩選。因此,所有這些認知偏見,都是大腦為節省時間和精力而採取的“捷徑”。傳統上,這些捷徑是有用的,特別是在穴居人時代。只有在現代社會背景下,這些捷徑才開始產生問題。群體歸因偏見可能就是最典型的例子。

群體歸因偏見是如何影響你的:顯然,群體歸因偏見很容易讓我們變成種族主義者、性別歧視者或同性戀恐懼症者,等等。這些都是徹頭徹尾的混蛋行為(至少應該是)。

但群體歸因偏見的奇特之處並不在於我們會成為偏見的受害者,更有趣的是,我們是如何利用群體歸因偏見為自己謀利的。群體歸因偏見是人類天性中根深蒂固的特徵,我們不僅會根據自己所感知的群體來判斷他人(即使他們與這些群體並不相似),而且還會試圖將自己與社會群體聯繫起來,以提高自己的地位。

換句話說,我們積極地試圖操縱他人的群體歸因偏見,使之對自己有利。

我們買衣服、汽車、俱樂部會員資格和高檔雞尾酒,向世界展示自己很成熟、很前衛,或者很酷。我們會向上社交,積極向自己想融入的群體靠攏,認為這樣會讓我們看起來很高級。我們使用俚語、習語等表達方式,來與想融入的群體相匹配,希望別人能將自己認定為該社會群體的一員。

順便說一句,和那些能提升你地位的人在一起並沒有什麼錯。但如果你只是為了提高自己的地位而利用他們,那就是混蛋行為了。同樣,注意到某些人屬於某個更廣泛的群體或類別也沒什麼不對。但當你像評判群體一樣評判個體時,就會出現麻煩。

簡單地說,就是要把每個人本身當作目的,而不是達到其他目的的手段。

如果把群體歸因偏見比作是一個家庭成員,那它就是:你有種族主義的爺爺,他會在家庭聚會時說一些難聽的話,然後大家都低下頭,假裝沒有聽到他說剛才那句難聽的話。

我們能克服自己的認知偏見嗎?

很好,現在我們都意識到了自己的認知偏見,那麼它們就不再是一個問題了,對嗎?

錯了。

事實是,這些認知偏見是人類天性中根深蒂固的特徵,不是一按開關就能關閉的。僅僅意識到這些偏見是不夠的,我們還必須時刻保持警惕。

因此,管理偏見的最佳工具,可能就是你在生活中更加專注的能力

我知道,“正念”已經成為了一個包治百病的流行詞,據說它可以治癒社會的所有弊病。但我們在這裡談論的是,培養一種持續的自我意識狀態,在這種狀態下,你能夠始終如一地識別、思考和質疑自己的想法和信仰。

注意到自己的偏見,是更有效地處理偏見的第一步。但是,提高自我意識不僅意味著要在偏見出現時就注意到,還意味著要更深入地瞭解為什麼面對偏見,你似乎會失去對自己思想和情感的控制。

舉幾個例子:

  • 為什麼你總是傾向於消極偏見,只看到事物的缺點?也許你有一些未解決的不滿需要排解。

  • 為什麼你總是相信自己是對的?也許你對自己的智商有根深蒂固的不安全感,而你正試圖掩蓋這種不安全感。

  • 群體歸因偏見是為了滿足你某種迫切的優越感嗎?你是否強烈地想要感覺自己屬於某個群體,以至於不惜妖魔化其他群體以獲得這種感覺?

我們的認知偏見從根本上根植於認知之中。這些偏見不會消失,我們所能做的就是學會馴服它們、控制它們、讓其為我們服務。否則,我們註定要成為偏見的犧牲品。

譯者:Ja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