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節炎其實不等於關節痛。它是關節的表面發紅、腫脹,還有就是皮溫(皮膚的溫度)。你摸他的關節,可能感覺到皮溫會燙點或者是疼痛,再加上關節活動受限,總共這5個方面,包含了任意當中的兩項,才能夠叫關節炎。
所以我們講關節痛不等於關節炎,單獨的關節活動受限也不一定等於關節炎,要結合其他方面。有些人比如說關節腫脹不是太明顯,再去藉助於影像學的檢查,比如說超聲、磁共振來去判定有沒有關節的腫脹。
關節炎其實涵蓋的方方面面是非常多的。比如說感染相關的、腫瘤相關的,還有跟風濕免疫性疾病相關的,還有我們大家非常熟悉的,比如說損傷、創傷,還有跟代謝相關的,比如說痛風、骨代謝異常等等。所以不同的類型臨床表現也非常的不一樣。舉個例子,像感染相關的,他們會表現為發熱、關節的腫脹疼痛以外,有時候皮表面就會發紅、發燙,然後去做關節腔積液能夠找到病原體,用抗生素治療是有效果的。
但是腫瘤(引起的關節炎)就不一樣了,腫瘤的這種關節炎,它的疼痛非常突出,有些人晚上睡覺的時候就會被痛醒。這個時候你去仔細的查體,就發現不單單是關節疼痛,可能它還有骨頭的疼痛,所以這個是腫瘤導致的骨侵濁的疼痛。這時就要去做骨頭的關節影像學,甚至要做骨髓穿刺。
風濕免疫性疾病要去診斷關節炎的話,它有個步驟一定要排除感染,所以就是說關節炎是一個非感染、非腫瘤性的關節炎。所以這些,就是在臨床表現上面還是有些不一樣。
關節炎與肥胖、年齡、性別的關係
在成人當中,有很多的研究顯示肥胖會導致骨關節炎。其實在兒童中我們也發現了一些東西,就是說肥胖兒童,他們的脂肪細胞是會轉化為炎症性,我們在很多肥胖兒童當中會觀察到炎症指標的升高。
我們也看到,有一些高膽固醇血症的孩子,由於他的血脂高會導致以關節炎為首發癥狀到風濕科。所以這兩者之間的關係,我們也是越來越得到內分泌科醫生跟風濕科醫生共同的關注,兩者是有一定的聯繫的,就是說體重會不會導致關節的一些磨損。
我們知道,膝關節做一個屈膝動作的時候,它承受的壓力是我們人體體重的80倍,所以,其實它達到的壓力是非常大的。還有就是在兒童的肥胖當中,經常會觀察骶髂關節,也就是我們臀部非常重要的一個承重關節,會腰背痛、臀部的疼痛,這種往往也跟體重、肥胖有一定的關係。
從中老年來講,骨關節炎是非常常見的,因為它是一個退行性病變,就像機器一樣,你用久了以後會磨損。所以骨關節炎在成人風濕科是很常見的一個疾病,但到了兒童我們幾乎是看不到這樣一個退行性病變。
兒童可能關節更多的是由於運動導致的,還有損傷,然後還有我們剛才所提到的一些代謝方面。兒童來診療會常常發現關節活動受限,但是腫脹疼痛又不是太明顯的,還要去懷疑一些遺傳代謝性疾病,會查到一些有關骨發育上面、骨代謝方面一些基因異常所導致的關節畸形跟骨質破壞。
關節炎的流行趨勢及兒童關節炎的診斷
因為在免疫性疾病當中,雌激素水平對於免疫性疾病有一個介導作用,確實一直是大家研究的熱點。很多疾病,比如紅斑狼瘡一樣,類風濕關節炎一樣,還有我剛才提到的除了強直性脊柱炎這一類型關節炎,也就是風濕免疫性疾病,包括骨關節炎,都是女性多見的。女性這一疾病常常被認為跟雌激素水平相關,雌激素水平異常導致一些免疫細胞發生異常。但是這不是它的一個致病機制,目前還一直沒有一個確定的定論,只是在臨床上觀察到它的發病趨勢會有所不同。
關節炎的發病率,在國內來講,還沒有一個明確的一個流行病學的數據。在兒童來講,大概是10/100000這樣子的一個數據,所以患病人群還是比較多的。從不同的年齡趨勢來講,我們以幼年特髮型關節炎為例,它總共分為七個類型。
那七個類型裡面,比如說全身型,男女比例就是相同的,5歲以下的孩子更多見。但是還有個類型叫與附著點炎症相關的關節炎,這個在成人中叫強直性脊柱炎。我們怎麼去關聯這兩個病的關係?在兒科叫與附著點炎症相關的關節炎,到了成年可能會轉變為強直性脊柱炎。這個病在男性中多見,所以是發生在大年齡的孩子,6歲以上的男性。小關節型的,這個是兒科所特有的,成人沒有,在6歲以下的女性,就是小女孩中更多見。多關節型的,在青春期的女性更常見。所以不同的類型,在不同的年齡當中,分佈還是有一些差異的。
關節炎如何進行診斷?
診斷關節炎跟診斷其他的疾病有一些不一樣的方法,沒有一個確定的手段。舉個例子,像肺炎我們可能去拍張胸片,或者拍個肺部CT,就確定這個病人有沒有患肺炎。那關節炎的話,基本上我們是按照這樣三步走:
第一步,要確定它是不是存在關節炎,按照剛才所講的紅腫熱痛、活動受限,這個時候可以通過關節的查體,通過關節的影像學去判定它存不存在。
第二步,判定它是急性還是慢性。慢性考慮的疾病就不一樣了,總體來說,跟風濕免疫相關的關節炎,它是屬於一個慢性的滑膜炎,這樣子的話,要通過超聲跟磁共振去判定這個病人的關節炎存不存在,滑膜的增厚。
第三步是要找病因。這個病因裡面,包括了剛才提到的感染、腫瘤、代謝等等的病因,要通過各種各樣的血液檢測,通過骨髓的穿刺,這樣子的一些方法,排除掉感染,排除掉腫瘤,又不是系統性疾病所繼發的,這樣子以後才能夠確定是風濕免疫,成人叫類風濕關節炎,兒童叫幼年特發性關節炎。
所以說我們普通講的關節炎是一個大的帽子,裡面還細分了非常多的不同的原因,還要結合不同的病因來去做相應的診斷方法。
關節炎的治療方法有哪些?
藥物治療總共大致是分為三個大類:
第一個大類叫非甾體類抗炎藥,這類藥物代表的話是大家非常熟知的布洛芬,在疫情期間相信每個人都用過。裡面還有其他的,比如說西樂葆,還有扶他林,這類都屬於非甾體類抗炎藥。這類葯的優勢,就是能夠快速的止痛抗炎,所以它的起效非常快,但是它不能去預防關節進一步的進展,這樣子就需要用到第二類葯。
第二類藥物叫慢性的抗風濕藥物,那我們稱之為DMARD(即改善病情抗風濕藥)。DMARD裡面包含的代表藥物包括甲氨蝶呤、柳氮磺吡啶。
它是屬於一個慢作用的藥物,起效比較慢,但是它的優勢在於它能夠減緩關節和滑膜增厚,以及骨質破壞的進一步進展,能夠起到延緩病情的作用,所以叫慢性抗風濕藥物。這些藥物是需要長期去使用的。
第三大類,就是現在的靶向藥物,這個靶向藥物包括生物製劑、小分子的靶向藥物。舉個例子,比如說,以全身炎症反應比較重的,像發熱、炎症指標非常高的,那可能靶向藥物會選用白介素6、白介素1拮抗劑的這些治療。如果是以關節的炎症突出的,那可能會首選腫瘤壞死因數α拮抗劑,或者是白介素17受體拮抗劑這類藥物去治療。所以會根據不同類型去選擇不同的靶向藥物。
這些靶向藥物,有什麼優勢呢?就是起效非常快,然後它同時又有延緩關節炎進展的作用。所以對於有那些病情比較重的,愈后又有不良因素的這樣的病人,就是在疾病的早期去使用這些靶向治療藥。
關節炎其實是有一個治療的視窗期的,越早期去治療,它可能會把這個免疫紊亂的機制阻斷掉,就不再進一步的進展,發生關節的破壞,發生關節的畸形,這個幾率就會大大的下降。所以一般的病人來了以後,我們會根據病情先用第一類(葯)跟第二類(葯),也就是非甾體類抗炎藥,再加上抗風濕的藥物,慢作用藥物。如果病情比較重的,有愈后不良因素的,就再聯合使用靶向葯。這是藥物治療方面。
第二個方面,就是物理治療。物理治療還是能夠起到一個非常好的輔助作用,包括像理療、紅外線、艾灸這些(療法)都可以去做一個輔助的治療。在後期疼痛消失了以後,我們還可以做一些康復的治療以及運動強度的增加,去幫助關節恢復。對於只有關節畸形造成的這種(情況),就是藥物這些沒辦法逆轉的,這樣的病人才會去考慮手術治療。由於現在,我們基本上能夠做到早期識別、早期診斷、早期治療,所以普通的關節炎病人通過手術治療的病人的比例是越來越少了。
如何降低關節炎的發生?
第一個,我覺得現在人的飲食習慣,由於我們現在獲取精米面的途徑太多了,所以很多偏食的人,更容易會發生風濕免疫性疾病,包括關節炎。所以我們對於飲食的建議就是,平時的話要多攝入新鮮的蔬菜跟水果,少去吃甜食,尤其是飲料這類的東西。那精米面也要適當地減少。
第二個,就是對於室外活動的建議。因為現在的人有越來越多的電子產品,所以就是說這個去測25羥維生素D的水準,普遍的都是下降,就是這一塊的水準,而且還低的比較多。所以在生活方式上面,也是建議要多戶外活動,多曬太陽,少一些電子產品的使用時間。
第三個,就是關於這個運動的建議。因為在急性的疼痛期還是要限制活動,那在疼痛緩解了以後,可以做適量的運動,也是鼓勵去參與體育活動。但這個體育活動裡面,首先推薦就是游泳、操類、球類。不建議輪滑、跆拳道,還有學生的話,經常要進行一個跳繩的鍛煉,也要注意好保護關節,不要在硬的水泥地板上去做高強度的跳繩,要注意關節的一些保護。
除了剛才講到的吃,居住環境裡面,不管是兒童也好,老年人也好,保持通風乾燥,防潮防黴是很重要的。尤其是在一些梅雨季節,我們要注意黴菌的生長,這一塊的話,除濕這一塊我覺得也是比較重要的。
此外要避免反覆感染。因為很多關節的話,它跟感染是有息息相關的。比如說,兒童時期反覆扁桃體炎要去注意;那年紀大一點的人,比如說反覆的腹瀉或者便秘,腸道的一些不通暢,這點也需要注意,要去調整。
最後就是過敏。過敏體質的人也是容易會導致關節炎發作。所以,對於這種有過敏體質的,也需要注意去做過敏源的篩查,做一些防過敏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