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定不要做你不喜歡且不擅長的工作
更新于:2025-03-26 07:30:11

喜歡是動力,擅長是能力。但如果你選擇的工作既不是自己喜歡的又不是自己擅長的,那意味著你當前的工作狀態要麼是“躺平”,要麼是痛苦與崩潰的邊緣徘徊。

按照對一份工作的【喜歡】【擅長】兩個維度,可以組合成工作狀態四象限(如下圖)。

工作狀態四象限

一份工作:喜歡但不擅長

初進這份工作你滿懷興奮和希冀,想著我終於可以做感興趣的事了。一開始學習的過程中你很有動力,很有激情,獲得初期階段的進步成長。

但如果這件事你並不擅長,基礎學習期過去之後,你工作逐漸變得深入,遇到更複雜的問題,之前能做的事,慢慢做不了了;你很想做成功達成你的目標,但卻做不出成果…

這份“喜歡”再難長期維持,反而最初的興趣也沒了。

一份工作:擅長但不喜歡

你做一件擅長的工作,做是能夠做下去,每天也能夠按部就班地將事情完成,做一份活拿一份的薪資。但時間長了,你總覺得哪裡不夠,工作彷彿溫水煮青蛙,沒有激情與熱愛賦予自己的意義感。你逐漸發現了,原來這不是自己想要的,常常無比嚮往哪些工作充滿幹勁的人。

一份工作:不喜歡也不擅長

那將陷入更大的痛苦

不喜歡會讓你對這份工作毫無激情,不知道每天所做是為了什麼;不擅長讓你得不到正反饋,再一次又一次失敗中不斷懷疑自己,得不到肯定。時間長了就開始自我否定:我做不了啊,我太痛苦了,好想裸辭換工作!一度瀕臨崩潰….

雖然可以和朋友吐槽聊以慰藉,下班小做休閒緩解情緒,週末抽空放鬆轉移注意力等。但一到周日晚上又條件性陷入新一輪的痛苦之中:我該怎麼面對下一周,好焦慮,懷疑自己的能力不行。於是離職了,但沒想清楚自己要什麼就又進入下一份工作,頻繁跳槽,人到30還是執行崗,找不到自己優勢的方向。

你一定要找到自己熱愛且擅長的事,成為那10%的人。當你順應自己的優勢做事,可以得到外界更多的正反饋,加深自己的熱愛,從而持續努力,獲得更多結果,職業自然走得長遠。

一項調研數據:90%的人都在從事自己不擅長的工作,而只有10%的人從事的是自己擅長的工作。

01/ 喜歡可以發展的熱愛

按照熱愛的價值類型,可以分為兩種:

1. 生產型熱愛 ✔️ 

2. 消耗性熱愛 ✖️

這份熱愛,一定要是生產型熱愛。只有生產型的才可以創造出價值,作為自己發展的方向。例如:很多人喜歡看電影,可以一連看一下午不停;但看完之後換自己坐在電腦前寫影評輸出,就很痛苦一點都不想寫。

看電影是消費型熱愛,自己看時開心就行,而寫影評是生產型熱愛,要輸出為大家產生價值,這才是可以作為工作的的方向。

不妨通過回想,找到自己生活中充滿熱愛的點滴。02/ 人生最好的投資,是找到自己的優勢

用好優勢是一個人真正不可替代的競爭力,但瞭解自己優勢的並不多,知道怎麼發揮自己優勢的人更是少之又少。

比如:你對於看到的資料、文章、結論,總是能很快看到它的邏輯和 「漏洞」,並且提出自己的質疑。

這就是一種優勢力,它的名字叫「分析」

比如:你能敏鏡感知到他人與自己的情緒和感情變化。可能生活裡有人總是說你:太敏感,想太多。

但其實,這也是一種天生的優勢力,它的名字叫「共情」

03/ 通過優勢改變自己

我有個朋友小夏(化名),她8年前結婚生孩子后就成了全職媽媽。在這些年裡,為了能邊照顧孩子邊工作,她做過很多兼職:

• 2017年時做過社交電商,在朋友圈賣貨;

• 2018年時她懷了二胎,正好社交電商也做不下去了,就改去學理財知識,並成為了理財課程的社群運營;• 2019年開始,國家對理財類南品開始嚴控,她參加的課程也因為生源縮減而被解散,她被迫失去了兼職的工作。每次失業,夏天都非常焦慮,不知道下一份工作在哪裡,自己還能做什麼。因為她覺得自己內向不會社交,而且耳根子軟。賣理財課的時候,她的學員一說經濟比較困難,她就再也不好意思向對方賣課。可實際上,耳根子軟是因為共情力很強,內向是因為不善於陌生人社交卻可以深度交往,這其實是她的優勢。當她意識到自己的優勢力后,她的焦慮消失了,她終於知道自己是誰、能做什麼,再做她擅長並覺得非常有意義的事情。她運用自己的共情力和交往力去深度聯結不同的人,在課程社群里帶領大家學習,通過學習分享,贏得更多人的信任,用優勢説明更多曾經像她一樣的人。兼顧了好自己的事業和家庭。

結束語:一定不要做自己不喜歡又不擅長的工作。

強者思維
強者思維
2025-03-26 06:59:52
人生關鍵思維
人生關鍵思維
2025-03-26 07:03:38
溝通如何同頻?
溝通如何同頻?
2025-03-26 07:0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