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讀過《金字塔原理》這本書。這本書可以說是職場的入門必讀書。主要講的是結構化思維。即使你沒有讀過這本書,你也一定聽說過結構化思維。
簡單來說,結構化思維就是將事物歸類分組,從原來的發散型思維變成有條理的123。
這個知識如此普及,我今天為什麼依然要分享呢?
主要是因為絕大部分人對結構化思維的理解還比較淺層,歸納的內容聽起來是3點,但卻是偽邏輯。
今天就簡單來聊一聊,如何更好地理解結構化思維。
用結構化思維歸類分組,看起來分類方法有很多,但是如果合併同類項之後,其實只有三種,分別是
按時間
按結構
按重要性
下面一一介紹。
第一種是按時間關係拆分,這根據時間順序分析問題的方法。這種方法非常常用而且也很容易理解。常見的時間順序包括:
過去、現在、未來
籌備、執行、收尾
上午、下午、晚上
在分析互聯網產品改動所帶來的效果時,通常會區分新版本上線前和上線后的數據變化,並得出結論。這種方法就是按時間關係對數據進行區分。
在即興演講的時候,時間順序是最容易快速構建思路的,一般人就算不經過結構化思維的訓練,也很容易通過結構化思維組織發言的順序,也就是常說的流水帳。
第二種拆分邏輯是按照結構關係進行拆分。按照結構關係的方式,將問題從整體拆分成不同的部分,以便更好地理解和分析。以下是一些常見的結構順序:
按地域進行拆分:華南、華北、華中、華東、東北、西北、西南等。
按渠道進行拆分:付費管道、免費管道等。
按人群進行拆分:新使用者、老使用者等。
除了上述的拆分方式,還有許多其他的方式可以根據具體需求進行選擇。通過按照結構關係進行拆分,就像將一個蛋糕切割成不同的部分,這樣在平時的多維度分析中,我們可以更好地進行分析和研究。
最後一種邏輯是按照重要性排序。這個邏輯相對就比較複雜了,我重點說明一下。
如果你是去超市買東西,要買很多的商品,你可以將他們分類歸組。分類后的結果可能是蔬菜水果和日用品。比如:
水果:蘋果、香蕉、西瓜• 蔬菜:包心菜、番茄、洋蔥、黃瓜• 日用品:牙膏、肥皂
那按照重要性來分類,該怎麼分呢?
要按照重要性分類,首先我們要弄清採購的目的是什麼,也就是為什麼要去超市採購?
詢問你媽後,你找到了原因:下午家裡有客人要來,所以要準備一些水果和蔬菜來招待客人。其他要買的東西只是順便讓你帶一下。
所以招待客人是採購的第一目標。然後順便讓你帶一些其他的蔬菜,是為了今明兩天的食材。肥皂和牙膏家裡還剩一點,估計還能用半個月,所以讓你也順便買了。
按照這個邏輯,招待客人要用到的商品是最優先的,食材是次要的,日用品的優先順序最低。
按照重要性排序,可以這樣分類:
招待客人:西瓜、番茄、洋蔥
近期食物:蘋果、香蕉、包心菜、黃瓜
日用品儲備:牙膏、肥皂
按重要性分類可能會和其他分類的結果非常相似。假如下午只需要買水果來招待客人,那麼按重要性邏輯得出的結果可能和按結構分類的結果幾乎一樣,
按結構分類:
水果:蘋果、香蕉、西瓜
蔬菜:包心菜、番茄、洋蔥、黃瓜
日用品:牙膏、肥皂
這個分類看起來和之前按結構分類是一樣的,但實際上並不是。
按照時間或結構分類的方法不需要你對問題本身有太深的瞭解,可以根據常識套用一些方法。分類后的結果是沒有先後順序的,是並列的關係。
而按重要性分類,則需要你對問題的背景有更深入的瞭解,在了解問題的背景后再決定如何確定不同事物的優先順序。分類後有明確的優先順序順序,能説明你優先解決更重要的議題,從而更高效地解決問題。
你可能沒有注意過結構化思維還有這麼多彎彎繞。其實這裡還沒有提到MECE原則、上下一致等其他原則。結構化思維遠比想像的難得多。
剛好寫作選題有點匱乏,我覺得之後可以對一些常見事物做結構化梳理,和你一起訓練結構化思維。
由於公眾號平臺更改了推送規則,如果不想錯過後續內容,記得點下“讚”和“在看”,這樣下次有新文章推送,就會第一時間出現在你的訂閱號清單裡。
·END·
歡迎關注我的公眾號,我是Jason,BAT數據分析專家,人人都是產品經理社區2019年人氣作者,懂點產品和營銷的數據分析師,努力用業務人員聽得懂的方式聊數據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