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ululemon遇冷,新中產消費邏輯生變。
從溫哥華街頭的社區作坊到市值突破百億的全球運動巨頭,Lululemon用20年時間將瑜伽褲打造為中產身份的象徵符號。那句“人到中產有三寶,拉夫、Lulu、始祖鳥”的戲謔,恰是其市場地位的生動註腳。
然而資本市場上飄起的寒意來得猝不及防。近期,一紙不及預期的財報引發股價單日暴跌14.19%,年內跌幅已累計達23.36%。儘管財報顯示2024財年業績仍實現增長,但2025年指引數據低於市場預期,暴露出品牌增長乏力的隱憂。
瑜伽褲神話的破曉與黃昏
Lululemon的崛起故事堪稱商業傳奇:創始人Chip Wilson精準捕捉瑜伽熱潮下的女性需求,將一條專業運動褲塑造成中產生活方式的載體。在一線城市,這條標誌性的Ω符號瑜伽褲已滲透進中產女性的全場景生活——從健身房到街頭,從飛盤場到下午茶,完成從運動裝備到社交貨幣的蛻變。
這種商業魔法曾讓Lululemon市值超越Adidas,直逼Nike。但如今,消費理性回歸的浪潮正衝擊著這種"概念溢價"模式。社交媒體上,關於“Lululemon是否值得”的爭論持續發酵:擁躉者視其為品質生活的入場券,批判者斥其為智商稅收割機。
品牌光環下的陰影同樣不容忽視。從創始人“某些女性不適合穿瑜伽褲”的爭議言論,到頻頻曝光的質量問題,再到刻意營造的身材焦慮,都在侵蝕著消費者的品牌忠誠度。當鬆弛感審美成為新流行,這種"自我苛求"的營銷邏輯正遭遇反噬。
圖源:lululemon微博
中國市場:救命稻草還是甜蜜陷阱?
當北美市場增長觸頂,中國市場卻展現出驚人潛力。2024財年,中國區營收同比增長41%,其中第四季度增速高達46%,坐穩全球第二大市場寶座。艾媒諮詢數據顯示,中國運動服裝市場規模預計2025年將突破5990億元,這片藍海讓Lululemon看見新希望。
下沉戰略成為關鍵破局點。品牌開始深耕長三角、珠三角經濟強縣,推出“社區體驗店”模式:150㎡門店內融合瑜伽教室與租賃服務,電商管道更祭出滿減折扣,將千元瑜伽褲價格腰斬至460元。這種“高端品牌親民化”策略,既是對市場空間的深度挖掘,也是品牌焦慮的直觀映射。
但市場反饋永遠充滿挑戰。本土軍團安踏、李寧在科技面料領域突飛猛進,美國新貴Alo Yoga用更兇猛的行銷搶奪KOL心智,小紅書上的“Alo女孩”正在解構“Lulu信徒”的信仰。更微妙的是價格戰困局:當電商平台出現五折瑜伽褲,那些為logo支付溢價的中產忽然驚覺——原來階級符號也會通貨膨脹。
圖源:小紅書網友
中產購物車裡的選擇密碼
Lululemon面臨的挑戰,本質是消費價值觀的重構。新中產群體在經歷疫情洗禮后,消費決策更加務實:他們既會為品質生活買單,也會精打細算尋找平替。購物車裡可能同時躺著正品瑜伽褲、三件平價替代品,和一張“等財務自由再ALL IN”的願望清單。
這場發生在瑜伽褲上的商業博弈,折射著整個消費市場的轉型陣痛。Lululemon的破局之路,或許不在於是否擁抱下沉市場,而在於能否重新定義“中產消費”的價值內核。
當中產購物車裡同時躺著正品、平替和“財務自由后再買”的願望清單,Lululemon面臨的不僅是增長焦慮,更是一場關於身份認同的世紀博弈。當瑜伽褲從神壇走向街頭,這個曾定義中產生活方式的品牌,或許正在見證一個消費圖騰的更迭。
內容來源:李東陽朋友圈、網路
本文圖片來自網路,配圖僅作參考,無指向意義及商業用途
本號致力於好文推送,內容僅供學習、交流之用,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或機構所有,若涉及版權問題,煩請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