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共情的時候別講道理:溝通中最傻的就是不停地講道理
更新于:2025-04-04 02:28:40

《該共情的時候別講道理》作者莫妮卡·海因博士為我們剖析了以往對共情的錯誤認知,列舉了10種阻礙共情力的屏障,以及10個培養共情力、改善親密關係的方法。

你們有沒有碰到過這種情況??比如:

A. 

一個同事在工作中遇到了些不順心的事,跑來和你訴苦。

你聽過之後說:“這有什麼好難過的!我以前遇到過更鬧心的事!你應該像我這樣這麼做!”

同事聽完更鬧心了,心想:“我只是想找你宣洩一下情緒,怎麼莫名其妙聽了一堆大道理?!”

B.

一個同事在工作中遇到了些不順心的事,跑來和你訴苦。

你聽過之後說:“嗯嗯,我太理解此刻的感受了,你一定很難過對不對?”

於是,同事和你分享了很多他此時此刻的內心想法,聊完之後他感覺好多了。

你看,一句“我懂”就能解決的問題,你偏要長篇大論地講道理。

要想毀掉一段關係,你就不停地跟他講道理就好了。

你在道理中贏的,最後都會在關係中輸回去。

其實,多數情況下我們和自己的愛人、朋友、親人、同事有著類似的知識儲備、經驗背景,也就是說,這個圈層里的常識性道理和邏輯大家都懂,用不著誰來講。

有句話說得好,安慰一個哭泣的人,最好的方式不是說“不要哭”,而是說“你一定很痛苦,想哭就哭吧”,或者“我陪你一起哭”。這就是“共情”。

人類高級別的安慰,就是理解別人的痛苦,並陪伴他

理解你的交流物件真的至關重要。我們生活中的大部分問題都源自誤解。我們不應該倉促地得出結論,或者太快地做出決定或判斷。我們需要時間和經驗去認識一個人或者社會。

交流對於獲得一段關係至關重要。在開始交流之前,我們應該對自己要表達的內容有清晰的瞭解,因此我們需要共情力。我們必須先能夠感知他人情緒再開口說話。

共情可以通過兩種方式體現:一方面是理解他人感受和經歷;另一方面,也要求我們在得出關於他人的結論之前先審視自己。

人人都有生活目標,每個人實現目標的方法可能不同。但是,生活中大家都在用各種方法追求幸福,這是眾生的共性。

為了能夠得到幸福,我們應該小心謹慎地對待自己的生活。這並不是利己主義,我們應該是最瞭解自己的人,對自己的生活目標有深層次的理解。實現幸福地生活著的目標,這樣我們才會更有動力去説明他人理解周圍的事物,並且幫助我們不去評判別人,而是去理解他們。

好的心理狀態是我們生活幸福的基礎。它通常會在幾秒鐘內發生變化,就像天空突然間陰雲密佈。究其原因,一方面在於先前建立的模式,另一方面在於無法預料的遭遇。理論上,我們的大腦從正常狀態轉為攻擊狀態會經過三個階段。

1. 隨眠階段(Anusaya):在這種狀態下,大腦擺脫了躁動,此時腦海中所有的想法都陷入沉睡,對外面一切動靜毫無感知。

2. 激進階段(Pariyuttana):在這種狀態下,一旦有想法冒出就會立刻打破平靜,這在頭腦中是個非常微妙的激進運動。

3. 表達階段(Veethikkama):此時會產生憂慮的想法,並設法通過言語和行為進行表達,暴力行為和粗暴、傷人的語言是這個階段的典型特徵。

顯然,我們處在清醒的每一刻都處於這三個階段中的某一個階段。我們知道自己處於哪一個階段時,就可以思考一下給自己多少時間和空間來理解事物。

在社會上,我們必須與周圍的人打交道,家庭生活也會隨著整個社會的參與而逐漸變化。在所有這些關係中,我們都應履行職責,這是一種責任。在我們履行責任之前,無法獲得回報。

共情意味著我們需要保持頭腦的專注,以理解這些人際關係。理解他人不是件容易的事,我們不可能完全瞭解某人,因為人時時刻刻都在變化。但是,如果我們只注意其他人的變

化而不關注我們自己的變化,將導致我們會因對方的改變而深受傷害,進而我們將會設法避免與他人接觸甚至完全斷絕往來。

不瞭解持續變化的本質,我們就難以維持健康的人際關係。每個人都有自己最優秀的品質,理解人的不同性格有助於我們真正地理解關係。如果我們能清楚地意識到這些,那麼很多問題就都能迎刃而解了。我們不能期望每個人都能做到這些,因此共情是必不可少的。

今天給大家推薦的這本書,《該共情的時候別講道理》,書中就有很多關於練就共情力的實踐案例,都是真實生活的寫照。可以說是百萬暢銷書《共情的力量》的練習冊。它的作者莫妮卡·海因博士為我們剖析了以往對共情的錯誤認知,列舉了10種阻礙共情力的屏障,以及10個培養共情力、改善親密關係的方法。她告訴我們,習得共情的能力,可以讓你充滿力量,給予所愛之人理解、支援、溫暖、慰藉與療癒,幫其戰勝痛苦與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