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蛋白飲食是目前廣為流行的膳食趨勢,並經常被宣傳為健康生活、科學減肥的一部分。高蛋白真的意味著更健康嗎?
近日,美國匹茲堡大學醫學院的研究人員發現了一種分子機制,過量的膳食蛋白質會增加動脈粥樣硬化的風險。研究結果發表在《自然-代謝》雜誌上。
該研究在各種模型(從細胞到小鼠再到人類)上進行了一系列實驗,結果表明,從蛋白質中攝取超過22%的飲食熱量會導致免疫細胞的啟動增加,免疫細胞在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形成中發揮作用,從而增加患病風險。此外,科學家們還發現,亮氨酸(一種氨基酸)在推動與動脈粥樣硬化或動脈硬化相關的病理途徑中起著重要作用。
根據美國飲食調查,人們在日常飲食中通常攝入大量蛋白質(主要是動物來源),近四分之一的人每天從蛋白質中獲得的熱量超過22%。
資深作者、彼特大學心臟病學教授Babak Razani博士指出,為了追求更好的代謝健康而提高蛋白質攝入量,並不是件好事,可能會對動脈造成真正的損害。
Razani的實驗室在2020年的研究中首次表明,過量的膳食蛋白質會增加小鼠動脈粥樣硬化的風險,隨後他與密蘇里大學哥倫比亞分校的代謝專家Bettina Mittendorfer合作,深入研究了潛在機制及其與人體的相關性。
機制研究表明,氨基酸是蛋白質的真正組成部分,可以通過特定的信號機制引發疾病,然後改變這些細胞的新陳代謝。例如,血管系統中被稱為巨噬細胞的小免疫細胞可以引發動脈粥樣硬化的發展。
為了確定攝入富含蛋白質的食物后免疫細胞激活的時間線,研究人員在健康人類受試者中進行了初步實驗,在小鼠和人類巨噬細胞中類比了類似情況,巨噬細胞對蛋白質衍生的氨基酸特別敏感。
結果表明,通過蛋白質攝入超過22%的日常飲食熱量會對負責清除細胞碎片的巨噬細胞產生負面影響,導致這些細胞在血管壁內堆積成“墓地”,並隨著時間的推移惡化動脈粥樣硬化斑塊。
分析表明,亮氨酸——一種在牛肉、雞蛋和牛奶等動物源性食物中富含的氨基酸——是異常巨噬細胞激活和動脈粥樣硬化風險的主要原因,這為進一步研究個人化飲食調整或“精確營養”提供了潛在途徑。尤其在醫院環境中尤為重要,因為營養學家經常向患者推薦富含蛋白質的食物,以保持肌肉品質和力量。
Razani強調,許多問題仍有待解答,主要是:每天從蛋白質中攝取15%的熱量(美國農業部推薦)和22%的熱量這二者之間,是否存在一個“最佳點”,既能最大限度地發揮蛋白質的好處(比如增肌),又能避免引發導致心血管疾病的破壞事件的分子級反應?
“也許盲目增加蛋白質攝入是錯誤的,”Razani說,“重要的是要從整體上看待飲食,並建議均衡飲食,以免無意中加劇心血管疾病,特別是對於有心臟病和血管疾病風險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