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西海都市報
男子嚴重感染、腎衰竭
一個節省的習慣害了他
節儉是傳統美德,但並不是所有的節省行為都值得提倡。有些人為了節省一點小錢,反而傷了身體,得不償失。
近日,一名患者因為“過分節儉”導致嚴重感染,出現腎衰竭。他感歎“沒想到節省的習慣,害我們看病花了這麼多錢!”
今年6月,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急診科接診了一位70歲的忠先生(化名)。忠先生躺在轉運床上喘著粗氣、渾身是汗,他四肢纖細瘦弱、肚皮卻高高隆起。
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胃腸外科主任醫師高原結合檢查結果,初步判斷為“腹腔間隔室綜合征”。開腹手術中看到忠先生腹腔內感染得非常嚴重——不僅有大量淡黃色渾濁液體,還有多處腸道水腫發炎、積氣積液造成了腸梗阻。經過醫生救治,忠先生雖然從“鬼門關”逃了回來,但他的腎功能已經嚴重損傷,餘生需要血液透析治療。
醫生追問忠先生有沒有吃過未熱透的隔夜菜、生瓜果等,老人都一一否認了。但對忠先生的腹腔積液、大小便和痰液進行培養后,篩查出大量綠膿桿菌、大腸桿菌、念珠菌、革蘭氏陽性球菌等多種病菌。
幾次深入溝通聊天后,老人說到自己家裡的砧板、筷子和木刀架等都用了十多年。
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胃腸外科主任覃吉超表示,砧板是細菌最容易聚集的地方,每天切菜,生的、熟的、冷的、熱的,大多數家庭用完之後,只是用抹布擦一下,或者用水稍微沖洗一下,根本洗不乾淨。
家裡的木筷子也是同理。這種材質結構疏鬆,在清洗過後,內部很容易受潮膨脹,而膨脹后出現的細小縫隙就成了黴菌與細菌的天堂。它們在裡面瘋狂繁殖,當縫隙中容不下時,便會冒出來,出現肉眼可見的黴斑污點,甚至“長毛”現象。
就算用開水簡單燙過砧板、木筷,也只能殺掉一小部分病菌。殘留在廚房用具上的大腸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幽門螺桿菌、沙門氏菌、黃麴黴毒素等,都可能被吃進肚子,引發嘔吐、腹瀉、腹痛等急性腸胃反應,甚至還會增加萎縮性胃炎、胃癌等疾病的發生風險。
當心!這些節省習慣很傷身
1.洗碗海綿不更換
海綿鬆軟多孔、吸水性強、食物殘漬易留存,加上不好的通風環境,極其容易藏有細菌。頻繁、重複地使用洗碗海綿,更容易讓細菌通過海綿—手或碗—口的途徑進入人體而致病。
建議每次用完洗碗海綿都要洗凈、擠干水分,最好懸掛放置。最好1個月更換一次洗碗海綿。
2.用塑膠瓶裝米面油
飲料瓶、礦泉水瓶等在設計生產時主要針對水、碳酸飲料、果汁等液體,如果讓它來承裝其他液體,可能會因為液體性質的變化而讓有毒物質釋放變快、變多。比如,用飲料瓶盛放醋,液體的pH值降低,很可能會讓有害物質的遷移量增多。
3.磨損的不粘鍋繼續用
大多數不粘鍋的不粘塗層通常是聚四氟乙烯,也就是特氟龍,屬於一種合成塑膠。當炊具表面和硬物之間有強烈磨損時,可能會形成微小的聚四氟乙烯顆粒,然後污染食物被人類攝食。所以不粘鍋出現劃痕後最好不要再用了,也別用不粘鍋烹調質地堅硬的食物,比如排骨,不使用尖銳的鏟子,並定期更換新鍋。
4.一條毛巾長期不更換
毛巾是滋生細菌的溫床。濕潤的纖維織物本就易儲藏細菌,再加上人體各種皮脂皮屑、汗液,又給細菌提供了養分。久而久之,細菌就會加倍繁殖。因此,最好3個月左右更換新毛巾。
5.好幾年不換枕頭芯
不管是棉的、乳膠的,還是羽絨、化纖、決明子等,任何枕頭都可能變成塵蟎成堆的地方,會引起過敏人群出現相關癥狀。建議半年到兩年更換一次枕頭。據《華商報》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