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揚子晚報
腋下開小口切除“心耳” 女孩160心率恢復正常
該手術是江蘇首例,意味著兒童難治性惡性心律失常治療有新突破
藥物治療無效,射頻消融也不行,這該怎麼辦?8歲女孩突發持續無休止房性心動過速,繼發心力衰竭,幸而在南京兒童醫院心臟中心多學科協作下,運用三維電生理標測結合腋下微創切口右心耳切除術成功解除危機。這是江蘇省首例腋下微創切口右心耳切除術成功治癒兒童難治性房性心律失常。
琪琪(化名)今年8歲,過年期間總喊肚子疼,還伴有噁心反胃,家長便帶著琪琪至當地醫院就診。“心跳很快,心臟特別大,心功能非常差,當地醫院讓我們趕緊轉到南京兒童醫院治療”,琪琪的媽媽說。
琪琪住進南京兒童醫院心血管內科病房后,心超發現心臟顯著擴大,左室收縮功能明顯下降。心電圖提示房性心動過速,心率一直在160次/分左右。通過藥物控制心律失常、調整心功能治療,心率降到了110次/分左右,腹痛的癥狀也很快緩解,但房速仍然呈無持續休止發作,心功能改善也不明顯。
“房性心動過速持續無休止發作可導致心力衰竭,射頻消融是治療這類疾病最有效的方案”,心血管內科殷傑副主任醫師介紹。隨後,科室主任楊世偉和殷傑為琪琪進行了射頻消融術。
術中,通過三維電生理標測將病灶精確鎖定在了右心耳尖部。因心耳內部結構特殊,傳統的射頻消融難度較大、風險較高,反覆嘗試消融,房速仍不能終止。“對於心耳尖部起源的房速射頻消融無法成功的患兒,通常需要外科切除心耳才能治癒”,楊世偉主任介紹。
南京兒童醫院名譽院長、心臟中心主任莫緒明教授介紹,心耳起源的難治性心律失常在兒童中並不多見,傳統藥物及消融效果均不理想。“我們研究后決定進行右心耳切除術,並採用腋下微創切口技術。”
心胸外科主任戚繼榮教授告訴記者,大多數兒童常規先心病均可採用微創切口完成。此次選擇腋下微創切口具有創傷小、恢復快、痛苦輕、切口隱蔽等優點,極大提升了整體美觀度,減少了遠期孩子因為手術瘢痕產生的自卑心理等不良影響。
3月5日,莫緒明教授、戚繼榮教授及麻醉科主任張莉、副主任仲山帶領手術團隊,在殷傑主任精準電生理定位下,僅通過腋下2釐米切口就完整切除了病灶。隨著心耳的切除,心電圖上快而亂的房速即刻終止,恢復了正常的竇性心律。
術中幾乎無出血,第二天琪琪便能下床行走。術后7天心臟彩超和心電圖顯示,心律和心功能均恢復至正常水準。
琪琪的成功救治體現了南京兒童醫院心臟中心的綜合診療能力和微創手術理念,標誌著江蘇省在兒童心律失常治療領域取得重大突破。
通訊員 張艾萱 殷傑 陳涌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 呂彥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