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新華每日電訊
“老中醫”步入“新賽道”
傳統中醫藥擁抱AI
從“氣”“血”等概念,到“望聞問切”四診合參的方法,再到君臣佐使等藥物配伍理論……中醫藥學理論複雜,一直難以用現代科學語言清晰闡釋。
近兩年來,人工智慧技術的發展激起業界的無限遐想:借力AI,現代科學研究能否讓傳承數千年的中醫藥煥發新活力?
在中國中醫科學院研究員趙宇平看來,中醫原創思維與人工智慧“思維”高度契合與共融:中醫辨證關注全身狀態的改變,而AI大模型關注全域各模組的數據;中醫辨證通過反饋調理,而模型反覆運算通過反饋調整。
也有專家指出,中醫理論體系和診療方法主要基於豐富的經驗和觀察,這些經驗和觀察的積累,在某種程度上與機器學習中的大規模數據訓練相似。
各種相似性,賦予了人工智慧與中醫藥緊密結合的可能性。從海量數據中挖掘規律、建立模型,正在轉化為“AI+中醫藥”的應用場景——
通過對大量患者舌苔圖片的深度學習,利用圖像識別技術分析出舌象對應的健康狀態,輔助中醫醫師診斷;通過對中藥古籍中海量方劑數據的挖掘分析,發現新的藥物組合模式,為新葯研發提供思路;中醫智慧可穿戴設備、中藥材品質識別、中醫藥古籍及名老中醫學術經驗傳承……
傳統與現代的“邂逅”,沒有想不到,只有不敢想。中醫智慧輔助診斷系統、針灸機器人、推拿機器人等科技感十足的技術和設備,正越來越多投入應用,不斷標註著中醫醫工融合的新刻度。
然而,“老中醫”步入“新賽道”,仍要攻克諸多“疑難雜症”:醫工交叉複合型人才匱乏,數據安全存在隱患,演算法和模型有待優化改進,診療數據和術語標準化程度低……
2024年7月,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國家數據局印發《關於促進數位中醫藥發展的若干意見》,強調用3至5年時間推動大數據、人工智慧等新興數字技術逐步融入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全鏈條各環節,全力打造“數智中醫藥”。
人工智慧技術能否真正“領悟”複雜的中醫語言、如何防範化解人工智慧技術參與診療行為的倫理道德風險、好中醫是否會因過度依賴技術而越來越少……中醫傳承人與愛好者的思考,也啟發著科技的新探索,期待中醫藥與AI攜手成就“一樁美好的姻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