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小時睡覺論”錯了?醫生苦勸:過了65歲,睡覺最好做到這4點
更新于:2025-03-26 05:10:11

你是不是也聽過 “八小時睡覺論”,一直覺得每天睡滿八小時,身體就能保持健康?但你知道嗎,人一旦過了 65 歲,情況可就不一樣了。這時候,八小時睡眠或許不再適合咱們,身體隨著年齡增長在不斷變化,再也不像年輕時那樣,能一覺安穩睡到天亮。作為醫生,我得告訴大家,對於老年人而言,睡眠可不只是睡夠時長就行,睡得好才是重中之重。

到了 65 歲往上,睡眠模式、深度以及時間,都得格外留意。畢竟,身體機能和作息節奏都變了,“八小時睡覺論” 是不是對每個人都適用,還真得打個問號。那 65 歲以上的老人,到底怎樣才能睡得健康又安穩呢?接下來,就給大家好好嘮嘮。

睡前別吃太多,腸胃減負助眠

好多人晚餐喜歡吃得豐盛,甚至臨睡前還會來點兒夜宵,這對年輕人來說,可能沒啥大影響。可一旦到了 65 歲,胃腸道蠕動速度明顯減慢,消化功能大不如前。要是吃了高脂肪食物,胃部就容易鬧彆扭,這種不舒服會直接影響睡眠深度。

我就遇到過這樣一位患者。他晚上特別愛吃牛排、炸雞這類高脂肪食物,尤其是快睡覺的時候,還會吃點。結果,一到晚上就翻來覆去,常常被胃部不適折騰醒。後來,在我的建議下,他開始減少晚餐的油膩食物,調整飲食結構。沒過多久,睡眠品質就有了明顯提升。所以說,老年人晚餐盡量別吃太油膩,選擇清蒸魚、蔬菜或者低脂蛋白質食物,既容易消化,又能促進深度睡眠。就好比給腸胃這個 “小馬達” 減輕負擔,讓它能在夜間平穩運行,不打擾咱們睡覺。

作息規律,生物鍾穩如泰山

睡眠的規律性對老年人至關重要。有些人覺得,週末能晚睡,工作日早睡就行,反正不用早起。但他們不知道,作息不規律對老年人的生物鍾干擾特別大。老年人的生物鍾比年輕人敏感得多,稍微變動一下,就可能晚上睡不著,清晨早早醒來,還再也睡不著,長期下去甚至會導致失眠。

有位患者,睡覺時間總是不固定。因為工作需要,他工作日得早起,休息日就習慣性晚睡。一開始他沒覺得有啥問題,可慢慢地,入睡越來越困難,早上醒得特別早。來我這兒檢查後才發現,他體內褪黑素分泌紊亂,睡眠品質嚴重下降。我建議他盡量固定作息時間,不管工作日還是休息日,都在差不多時間上床、起床。經過一段時間調整,他的睡眠質量逐漸恢復。規律的作息能調節生物鍾,這對 65 歲以上老人來說,太重要了。每天在固定時間入睡,身體會慢慢適應,按時分泌褪黑素,這樣就能更容易進入深度睡眠,就像給身體設定了一個精準的睡眠 “鬧鐘”。

睡前適量運動,為睡眠 “助力”

不少老年人認為,晚上就得安安靜靜,不能活動,不然興奮起來就睡不好覺了。但實際上,睡前 1 - 2 小時做些適量的輕度運動,能放鬆身體,促進血液迴圈,幫助入睡。研究表明,適量運動能增加深度睡眠時間,不過劇烈運動可不行,它會讓身體分泌過多腎上腺素,讓人難以入睡。

有位患者常年保持睡前做輕度伸展運動的習慣,比如做幾個深呼吸,再做些簡單的瑜伽動作。堅持幾年後,他睡眠質量越來越好,每次運動完,都能快速入睡,深度睡眠時間也比以前長了。可之前有個年紀相仿的患者,剛開始也嘗試晚上運動,但運動方式太激烈,結果晚上反而更難入睡。後來他調整為輕柔的伸展運動,睡眠品質才慢慢提高。所以說,老年人想要睡個好覺,可不能忽視運動的作用。不過,得選對運動方式,像慢走、輕度瑜伽、太極這些溫和的活動,才是助眠的好選擇。而且,這些運動最好在睡前 1 - 2 小時進行,別太靠近睡覺時間,不然身體興奮起來,可就睡不著了。

精心調整睡眠環境,打造舒適夢鄉

睡眠環境對睡眠的影響,很多人都沒太在意,尤其是老年人。隨著年齡增長,老年人對外界環境的適應能力變弱,噪音、光線、溫度等因素,都可能影響睡眠品質。所以,睡前調整好環境非常關鍵。

我有個患者,習慣在燈光昏暗的環境睡覺。但年紀大了以後,夜間總是頻繁醒來。我建議他調整睡眠環境,把房間燈光換成更柔和的,窗簾換成遮光的,房間溫度也保持在適宜範圍。調整后,他睡眠質量明顯提升,夜間醒來次數大幅減少,睡得更安穩了。對老年人來說,睡眠環境要安靜、溫暖,避免過多光線干擾。還要保證床墊、枕頭舒適,特別是枕頭的高度和硬度,對睡眠影響很大。打造一個舒適的睡眠環境,能讓你更快入睡,還能保持深度睡眠,就像給自己營造了一個溫馨的 “睡眠小窩”。

很多老年人過了 65 歲,容易陷入一些錯誤的睡眠觀念,比如覺得睡覺越多越好,或者不重視睡眠環境。其實,調整睡眠方式,改善睡眠品質,是每個 65 歲以上老人都要面對的問題。保持合理飲食、規律作息、適量運動,打造良好睡眠環境,才能擁有優質睡眠,讓身體更健康。所以,別再盲目遵循 “八小時睡覺論” 了,得根據自己身體需求調整,這樣才能實現真正的健康睡眠。

校對 莊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