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聲合唱:演出前的36小時
更新于:2025-03-26 05:00:08

  新華社北京3月24日電  3月24日,《新華每日電訊》發表題為《無聲合唱:演出前的36小時》的報導。

  第一天,早上7:30,16歲的楊微微從桂林市聾啞學校學生宿舍的床上醒來,睡眼惺忪地迎接今天的課程和晨雨。

  再過36小時,她將參與一場特殊的演出。

  上午9:30,學校D11班的教室里,楊微微正在座位上看著老師手上的動作,捕捉視覺傳遞的資訊,在她無聲的世界里構建著認知和交流。

  從廣西百色市凌雲縣到桂林市聾啞學校,楊微微在桂林已經待了一年多,而更早的童年、少年時期,她都在凌雲縣特殊教育學校度過。

  2013年,無聲合唱團誕生了。這是一個全部由聽障孩子組成的合唱團,彼時5歲的楊微微是其中一員。

  再過34小時,合唱團要在桂林開啟新的演出,這也是合唱團從凌雲轉到桂林後,和桂林市聾啞學校合作后的首場大型演出。

  演出臨近,排練成為楊微微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就像過去的11年間,合唱成為她安靜世界中的一部分。

  下午3:30,距離演出28小時。

  桂林灕江歌劇院音樂廳裡,孩子們穿上演出服,帶著校音器,在排練現場試音、走位。

  穿梭在臺上臺下,組織樂隊成員排練、溝通調整燈光方案的人是合唱團的創始人之一李博。還有一位是張詠,那個不善言辭卻總是笑眯眯地調試設備的人。

  李博是個畫家,張詠曾經是搖滾樂隊的成員。2013年,二人來到凌雲縣采風,他們原本想錄製聽障人群的聲音,創作實驗性藝術作品和音樂,卻與孩子們開啟了合唱團從安靜到吶喊再到歌唱的故事。

  往後的11年,李博和張詠訓練聽障孩子們發聲,教會了他們合唱。這段時間李博畫了本繪本,內容就是合唱團成立至今的故事。

  排練間隙,孩子們圍成一圈翻看繪本。他們指著其中一頁招呼楊微微過來,畫里是當時的楊微微,以及她與合唱團創立的故事。

  2013年,李博和張詠來到凌雲縣特殊教育學校的時候,孩子們都躲著他們走,更沒有眼神的對視和交流。

  持續數日的採樣里,沒有一個孩子願意出聲。無奈辭行的時候,5歲的楊微微出現了,她從樓道的另一邊跑過來,拉著李博和張詠的手,發出了一聲響亮的“啊”。

  李博說:“那個聲音,是我們聽到的最好聽的聲音。”

  因為這份信任,兩個人決定不走了,他們要把這些孩子們聚到一起,專門給孩子們做一個長期的專案。

  伴隨著日復一日的肌肉記憶練習,無聲合唱團誕生了。

  合唱團的故事從那一聲響亮的“啊”開始,而現在的音樂廳裡,到處是不同音高的“啊”,洪亮、澎湃,此起彼伏,組成音符和樂章。

  第二天,早上8:30,距離演出11小時。

  桂林市聾啞學校的孩子們迎來了期末考,楊微微正在教室里奮筆疾書。

  11:40,鈴聲響起。試卷上,楊微微的字跡工整乾淨。“微微是一個能聽得進話的孩子,很有自信,對於別人的意見也接受得很快。”D11班的班主任姚燁說,通過唱歌收穫的自信會反饋在生活中,在合唱團的經歷讓微微更願意交流,也更能夠傾聽。

  12:30,學校舉行散學典禮。楊微微得到了這學期的生活技能獎,跟舞臺上相比,講臺上的她還略顯拘謹。

  問她之後的計劃和安排,總是笑呵呵的楊微微突然收起笑容,蹙著眉頭,認真地表達著自己的意思。

  “我以後想去南寧的學校繼續念書,合唱團的事情我想跟父母商量。只要李博老師需要我,我肯定會繼續參加,但這得跟父母商量……”學校團支部書記莫春燕替楊微微“翻譯”著。

  莫春燕說:“看起來微微很認真地思考過這個問題,想得很細很慎重,合唱團是被她納入人生規劃的一件事。”

  李博則顯得更加“鬆弛”,他說:“等他們長大了回看以前的人生,能有這麼一段走出去的經歷,也足夠了。”

  下午3:30,距離演出4小時。

  今天下午是帶妝彩排,孩子們沒有表示出任何緊張怯場的情緒。他們互相給對方拍照,比著“很漂亮”的手語,幾個小男孩“囑咐”著隨團的老師給自己抓個帥氣的髮型。

  剩下的就是一遍遍的練習和糾音。

  對於聽障孩子來說,他們能感受振動,但要想唱出音符,只能通過不斷的肌肉記憶練習。

  張詠讓孩子們把校音器放在嘴邊,時刻看著自己的發音是否在規定的音符上,並根據校音器的指示隨時調整。

  莫春燕正在給孩子們貼暖寶寶,因為之前大部分孩子沒有使用過,所以要認真教一遍:貼在哪,不要摘,有什麼用。

  肌肉記憶訓練對於孩子們來說是沒有任何自身反饋的,甚至是枯燥的,中途也有孩子退出。從一開始的呼吸換氣都不會,到組成完整的唱段,孩子們逐漸變得自信,開始懂得:我能做成一件事。

  “當我第一次聽到孩子們的唱段時流淚了,我懂得他們的辛苦,也為他們驕傲。”莫春燕說。

  李博回憶開始的發聲過程:“我發出聲音讓孩子摸著我的嗓子,他們知道那種感覺,這種振動能使他們產生反應,讓他們去模仿去感受。”

  他把自己當作一個發現者,而不是一個教學者。比如雙方摸著脖子去感受喉嚨的高低振動,最初也是孩子們教給李博的。

  李博說:“他們讓我們知道,該怎麼去感受他們。”

  晚上7:00,演出開始前半小時。

  後台的化妝室里很安靜,偶有孩子們的聲音傳來,他們在做最後的練習。

  孩子們圍著桂林市聾啞學校的校長鄧小鳳拍合照。演出馬上要開始了,她要來陪著孩子們,給孩子們加油打氣。

  孩子們給李博捏著肩,莫春燕給孩子掖好衣服防止著涼。半小時後,孩子們穿著統一的白色衛衣上場了。

  當第一聲“啊”唱出,有的觀眾就紅了眼眶。

  聲音最本質的振動表現著時間的流逝,近乎澎湃、純淨的吶喊,組成音樂。

  這場演出進行了1個小時,準備了近兩年,回望著10餘年。在過往的無聲世界中,這些歌聲從廣西的大山裡傳到了更遠的地方。

  他們唱著離家後盤山公路上的顛簸,唱著第一次見到大海的喜悅,唱著並無二致的快樂煩惱,唱著成長為少年的歲月交匯。

  我們終於聽見,安靜世界里的孩子們,正在互相搭建的音樂中,校准彼此的共振。

  第二天,楊微微坐上回家的大巴,帶著音符和期待再次扎進大山。

  在《無聲合唱》的繪本中,一隻紅嘴藍鵲歌唱著飛出大山又滿載而歸,一旁寫道:“啾啾”——我回家了,但我知道這個聲音會越來越大,越傳越遠。

一紙潤千年
一紙潤千年
2025-03-31 10: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