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人轉型為產品經理,這不僅僅是一場職業的遷移,更是一次思維方式的蛻變。本文作者分享了從技術到產品的心路歷程,希望能幫到大家。
起先,一心不知不覺,已經不寫代碼快一年了,接觸產品相關的工作快2年。一路走來經歷了迷茫、痛苦、辛酸,也積累了一些經驗和教訓。
感受頗深的有以下幾點:
產品經理主要聚焦於戰略規劃的巨集觀層面,致力於從 0 到 1、從無到有的創造性工作。
例如在搭建一個使用者管理系統時,產品經理要思考如何設置系統的功能,以及如何與其它系統打通,以滿足各個業務通用需求,打造業務中臺,以達到降本增效作用。
而技術專注於執行層面,負責將產品經理的構想從 1 推進到 100,通過代碼實現將抽象的產品設計轉化為落地的產品。
產品需要需要綜合考慮行業、市場、競品、使用者、功能、測試、上線、運營等多個維度。
比如行業分析,除了現狀還包括經濟、政策和發展趨勢等。
市場方面,市場規模,增長潛力等。
競品分析比對差異,找到定位, 執行差異化策略。使用者部分進行場景化需求和行為數據分析。
功能設計需要考慮架構、技術選擇。測試階段,功能、性能、相容性和用戶體驗等。
運營部分收集用戶的反饋,進行數據分析等。
產品經理溝通包括高層領導、市場部門、銷售部門、運營部門、設計部門以及開發團隊等。
產品經理經常需要研究和編寫各種文檔,如市場分析報告、競品分析報告、宣傳手冊、技術參數、招投標檔、產品規劃、使用手冊、驗收報告、需求文件等,所以產品經理也很考驗人的寫作能力,而開發一般只要負責開發文檔。
需求評審後,產品經理要做產品規劃, 跟進開發進度,解決開發過程中遇到的問題,開發上線後進行驗收測試,運行過程中進行數據分析等,同時進行風險評估和識別、需求變更控制等
懂技術可以很容易明白實現邏輯和開發流程,能準確評估需求的技術可行性,提高需求落地可能性;同時基於技術經驗,能更精準地拆分任務、預估工時,減少因技術複雜性導致的延期風險;在與開發團隊溝通更加順暢,更容易獲得開發的信任。但同時可能由於思維慣性,容易陷入技術實現細節,忽略使用者核心需求或商業目標。例如,過度關注代碼優化而忽視功能是否真正解決使用者痛點。還有技術背景者可能對市場定位、盈利模式等商業要素缺乏敏感度,需要學習更多的產品方法論和分析工具,如PEST、SWOT分析等。
在當今快速發展的時代,持續學習已成為職場人必備的能力。產品經理身處風雲變幻的市場浪潮中,需持續鑽研市場調研方法,學習新興技術知識,洞察行業發展動態,以理解前沿技術如何與使用者需求相結合,進而融入產品創新設計,才能滿足用戶和企業的需求。比如,隨著人工智慧技術在各領域的廣泛應用,產品經理需主動學習相關AI知識,思考如何將其融入產品,為用戶帶來更智慧、便捷的體驗。
開發人員所面對的技術世界同樣日新月異,技術不斷更新反覆運算,持續學習是他們保持技術競爭力、攻克複雜技術難題的有力武器。開發人員需要不斷跟進新技術、新架構,不斷提升技術能力。例如,如何當地語系化部署大模型,對現有的業務進行模型訓練,達到業務目標。
無論是產品經理還是開發人員,持續學習都是能夠不斷前行、創造更大價值的核心動力和能力,只有不斷的學習,才能在職業道路上越走越遠。
在轉型產品經理的過程中,個人感覺,最大的挑戰在於如何跳出“技術導向”的思維模式,真正站在使用者和商業價值、邏輯角度思考問題。同時構建產品思維、市場洞察和方法論,並將其沉澱為體系,成為立足社會的底氣和能力。
本文由 @葉子 原創發佈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作者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於CC0協定
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平臺僅提供資訊存儲空間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