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劇裡霸總、大女主包打天下?近日,一部全程採用地道四川方言、以上世紀80年代川渝地區為背景的溫情短劇《家裡家外》登陸紅果短劇,引發全網關注。該劇尚未開播就獲11萬預約,上線4天,紅果平臺播放已破11億、熱度超7000萬,創下短劇領域現象級熱度,憑藉其濃郁的地域特色、精良製作與溫暖情懷,被網友譽為短劇“細糠”。
因為一部劇,憶起一座城
《家裡家外》以1980年代川渝特大洪水為背景,講述工程師陳海清(王道鐵飾)與單親母親蔡曉豔(孫藝燃飾)組建重組家庭后,用包容與愛化解矛盾、守護小家的故事。劇中,“耙耳朵”老公與“辣妹子”妻子的趣味互動、姑嫂互助的女性力量、街坊鄰里的“擺龍門陣”,將川渝市井生活的幽默與溫情展現得淋漓盡致。網友評論道:“這才是真正的家庭生活,笑著笑著就哭了。”
劇中全程採用地道四川方言,從“耙耳朵”丈夫的寵妻日常到“歪婆娘”蔡曉豔的潑辣護犢,臺詞如“但求疼(無所謂)”“千翻兒(頑皮)”等俚語讓觀眾直呼“巴適得板”。
《家裡家外》不僅是一部家庭劇,更成為成都文旅的“立體導覽手冊”。作為一部地方風情濃郁的作品,《家裡家外》避開寬窄巷子等知名地標,轉而聚焦雙流區軍工廠家屬院、青龍老電影院等充滿年代感的場景進行實景拍攝。為還原年代感,主創們精雕細琢,複刻青羊電視機、天府可樂等時代符號,甚至借到80年代電影院座椅作為道具。製片人表示:“年代劇的美學邏輯是真實,為了呈現那個年代的質樸與美好,我們沒有用磨皮濾鏡,而是選擇用溫暖的色調和寫實的打光,還原生活質感。”
紅磚牆上的青苔、老式瓷杯里的碎茶葉、街頭巷尾的麻糖叫賣聲,勾勒出80年代成都的獨特風貌。劇中融入的鍋盔、蛋烘糕等美食,更被觀眾稱為“舌尖上的種草機”。有觀眾留言:“看完立刻訂了去成都的機票,想尋找劇裡的老茶館和家屬院!”
情懷與品質並重加速精品進程
與傳統年代劇聚焦血緣紐帶不同,《家裡家外》大膽選擇重組家庭為切口,以“後媽”蔡曉艷與繼女陳爽的互動為主線,探討“家人”的深層定義。蔡曉艷打破傳統苦情後媽形象,以“川渝暴龍”式的潑辣護短和獨立內核贏得觀眾喝彩。當女兒被冤枉偷竊時,她衝進學校據理力爭;面對丈夫妹妹的婚姻危機,她又化身“姑嫂聯盟”核心,塑造了“不內耗、負責人”的優秀女性形象。
劇中標誌性場景——蔡曉艷用粉色毛線為繼女續織綠色毛衣,成為催淚爆點。不同顏色的毛線交織成一件完整毛衣,隱喻“姓氏不同的家人也能組成溫暖家庭”。有觀眾感慨:“她用行動告訴孩子,愛是加入而非替代。”這種超越血緣的情感聯結,讓劇集在喜劇外殼下包裹著深沉治癒力。
《家裡家外》的成功印證了短劇賽道的質變。主創表示:“短劇已從早期的情緒爽感,進階到傳遞治癒與情懷,這是行業真正的‘上桌’。”作為平臺,紅果短劇也一直致力於提升內容品質,推出“果燃計劃”鼓勵精品創作,其免費觀看模式也讓《家裡家外》找到了更廣泛的觀眾群體,引發共鳴“出圈”。此前,《好一個乖乖女》《老千》等多部紅果獨家首發短劇均實現口碑與熱度雙贏。
業內人士分析,《家裡家外》的成功標誌著短劇正從“速食式消費”邁向“精品化表達”。隨著紅果等平臺加碼精品化,短劇或將在文旅推廣、非遺傳播等領域開啟更大的想像空間。在平台與創作者的共同探索下,短劇正以更成熟的姿態,成為大眾情感與文化記憶的新載體。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 張楠
校對 胡妍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