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知水準低的人,滿腦子都是自己
更新于:2025-04-06 00:11:21

生活中,你有沒有見過這樣的人??

他一開口就是“我認為”,滿嘴都是狹隘的觀點;一交談就是“你不對”,不許你有半句反駁。

不論在哪兒遇見,他永遠都是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態,彷彿這世上只有他自己最尊貴。

作家萊蒙托夫曾說:“腦子裡只是裝滿著自己,這種人正是那種最空虛的人。”

因為內心空空如也,他們總會自以為是;因為習慣閉目塞聽,他們越發固執己見。

這樣的人,不是蠢也不是傻,而是認知太低。

01

希臘哲學中有個概念,叫“洞穴假像”。

意思是說:每個人都像生活在洞穴之中,天然會受到環境、風俗和教育的制約。

同時又因為自身經歷的片面和狹隘,習慣從自己的角度去看待這個世界。

那麼他就會將自己的觀點當成一個標準,以為這世上只有自己是對的。

南宋時期,有個叫鍾弱翁的縣令。

他認為自己的書法蓋世無雙,對任何人的字都看不上。

他還有個癖好,就是每到一個地方,都要對人家的匾額評貶一番,並重寫一副將其替換。

然而,他的字實在一言難盡,百姓表面恭維,背地里卻常常嘲笑他。

有一次,他路過廬陵的一個山中寺廟,那有一個很壯麗的高閣樓。

一眾官員圍站在下面,看到塔的匾額上寫著“定惠之閣”四個字,但落款的姓名卻模糊不清。

鍾弱翁一看,嘖了一聲,說這字筆勁疏鬆,實在不雅,便讓僧人將匾額取下。

結果,待僧人將匾額擦拭乾淨,眾人發現這竟是顏魯公顏真卿寫的。

鍾弱翁頓覺顏面掃地,尷尬到不能自已。

而這次經歷也讓他成了百姓茶餘飯後的笑料,還被記載在了《宋人軼事彙編》中。

達爾文曾說:“無知比知識更容易讓人產生自信。

因為眼界狹隘,有些人總以為眼前的天地就是全世界。

因為認知太低,他們才會妄自尊大,覺得沒有誰比自己更了不起。

殊不知,人外有人,天外有天。

固執地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人就一輩子也逃不出困住自己的洞穴。

02

有網友分享過這麼一個故事。

在某次工作中,一位工程部的同事給他打電話,反映機器不運轉。

對方言辭激烈,一口咬定是機器發生了故障。

網友告知同事,機器不轉有很多原因,還讓對方把程式編碼調出看看。

經過檢查,網友發現是後台資料庫被刪除了一行。

他馬上告訴對方原因,沒想到同事完全不聽,硬是打電話和他理論了半個小時。

網友沒轍,叫來了經理,直到確認是程式設計的問題,同事這才偃旗息鼓,不再言語。

現實生活中,很多人就是這樣。

滿腦子都是自己的觀點,對別人的意見充耳不聞。

哪怕對方是對的,他也不願意接受,認為真理只掌握在自己手中。

可惜的是,盲目自信不會讓人得償所願。

只有讓他自己撞了南牆,摔了跟頭,才能明白當初的想法是錯的。

蘇轼剛做官時,有一次去王安石家中拜訪。

當時王安石不在屋中,他恰巧看到王安石的新詩中有這樣一句:黃犬花心臥,明月枝頭叫。

蘇轼在心中冷笑:大黃狗豈能落在花心?明月又怎能鳴叫呢?

於是他大手一揮,將其改成:黃犬花蔭臥,明月枝頭照。

後來,兩人因為政見不合,蘇轼被王安石彈劾,慘遭貶謫。

他到了偏遠的地方,發現真有一種名叫“黃犬”的小昆蟲可以卧在花心,當地人還將一種在夜晚鳴叫的鳥兒喚作“明月”。

那一刻,蘇轼恍然大悟,他明白自己誤解了王安石,也對自己的狹隘羞愧難當。

海德格爾說過:“人們只認知自己想要認可的東西。”

事實上,人所眼見的世界有限,每個人都會有不同的局限。

對別人的觀點嗤之以鼻,只會把自己的路越走越窄。

把腦中的自我弱化,以開放的心態去見識更大的世界。

只有當我們真正理解差異,我們才能做到和而不同,對每一個人都心懷善意和溫情。

03

作家墨多先生將認知分為三個層次。

第一層,一元思維認知。是指人以自我為中心,無法與外界的觀念相容。

第二層,二元思維認知。對事物有基礎的辨別能力,能共情也有理性。

第三層,多元思維認知。能不斷打破既有的認知壁壘。

到了最高層,人的腦海中已經沒有了小我,取而代之的是對萬事萬物的敬畏和好奇。

每當聽到不同的觀點,他們不會再產生辯駁的心理。

而是從心底升騰起對他人的尊重,人的內心也會變得謙卑和包容。

法國著名畫家貝羅尼在瑞士度假時,常常背著畫板到處寫生。

有一次,他在日內瓦湖邊作畫,剛把兩岸的風景收進畫中,旁邊便走來了三位女遊客。

她們邊走邊聊,當路過貝羅尼身邊時,又對著他的畫點評了一番:

“這兒畫得不好,明明是棵很挺拔的樹,你畫得這麼歪;

那裡顏色也不對,這麼藍的天,你畫得一點也不藍;

還有些東西你根本沒畫進去,你看,那裡漏掉了幾個人……”

貝羅尼始終面帶微笑,還根據她們的建議,稍稍修改了自己的畫作。

次日,貝羅尼在另一處寫生,又碰到了這三位女士。

女士們詢問他:“聽說大畫家貝羅尼在瑞士,我們想拜訪一下他,你知道他住在哪裡嗎?”

畫家微微弓腰,客氣說道:“不敢當,我就是貝羅尼。”

莎士比亞說過:“愚者自以為是,智者心有自知。”

一個人見識的東西越多,對自我的認知就越清晰。

明白了自我的渺小和無知,也就不會再抱有高人一等的心思。

真正優秀的人,認知是在不斷進化的。

他們既能認清自己的短板,以謙卑的心態去探索更為廣闊的領域。

又能聽進別人的意見,不斷把舊的認知系統打破,讓思維升級到更高的維度。

消除了心中的成見,你眼中也沒了是非對錯。

此時再面對別人,你必然能秉持客觀和公正,尊重生命中出現的一切。

蘇格拉底曾說,我唯一所知的,是我一無所知。

當你認知越來越高的時候,你心中便不再只有自己,而是開始理解每一個人。

所有令你詫異的觀點,也不過是看世界的角度不同;

所有令你不解的意見,也不過是代表著不同的立場。

這個世界上,沒有真相,只有事實。

凡事多包容,多自省,你遇見的所有人,都會帶給你新的領悟。

開闊了視野,增長了見識,你也將不斷打破人生的邊界,擁抱更多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