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24日,2011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丹·謝赫特曼(Dan Shechtman)教授現身北師香港浸會大學(簡稱:北師港浸大/BNBU),以“從童年好奇到諾獎榮耀:科學與工程的探索之旅”為題,為師生帶來了一場精彩絕倫的演講,分享他在科研道路上的非凡歷程,以及對科研和教育的深刻見解。
謝赫特曼教授的科研之路並非一帆風順。1982年,他發現了“准晶體”,這一新型材料具有與晶體相似的長程有序原子排列,卻打破了學界認為原子在晶體內呈對稱模式分佈、具備平移對稱性的傳統認知。這一驚人發現瞬間在科學界掀起軒然大波,遭受了長達10年的反對。兩獲諾獎的萊納斯·鮑林甚至公開質疑:“世界上沒有準晶體,只有準科學家。”面對重重質疑,謝赫特曼教授被要求離開原研究小組。但憑藉著在電子顯微鏡技術、晶體學和快速凝固材料領域的深厚專業積累,他始終堅守自己的觀點。隨著研究的深入和越來越多複現證據的出現,准晶體最終得到科學界認可,徹底改寫了化學家看待固體物質的方式。
在講座互動環節,當被問及“如何堅信自己是對的”時,謝赫特曼教授自信回應:“因為我是電子顯微鏡技術的專家,同時精通晶體學和快速凝固材料,這種複合專業背景是他人所不具備的。”他強調,科學家要在掌握現有知識體系的基礎上,勇於突破,推動變革,前提是成為熱愛領域的專家。他還大膽放言:“歡迎複現我的實驗來證偽,但不要用舊教科書反駁——科學家的使命就是改寫教科書!”
回顧科研生涯,謝赫特曼教授認為,挑戰是客觀存在的前進目標,而非消極障礙。面對複雜知識和科研難題,他通過時間沉澱、經驗積累與全情投入,努力成為電子顯微鏡技術領域的專家;對於力所不及之處,則積極與其他科學家協作攻關。他指出,優秀論文往往源於研究者們的多維貢獻,科學家不僅要成為領域專家,還要持續學習、保持合作精神、對世界永懷好奇。
謝赫特曼教授的科研成就,最初源於童年時的好奇心。他回憶起小學時,科學老師帶來一台顯微鏡,他第一個衝上去觀察,葉片切片細胞質在鏡頭下流動的神奇景象,讓他深深著迷,課後還向老師懇求每周都帶顯微鏡來。這段經歷讓他深感教師呵護學生好奇心的重要性。他強調,教育的本質是培育更好的人,而非單純傳授知識。“學習知識會讓你變得博學,但接受教育會讓你發展得更全面。全面發展的人能夠更好地體察、理解並傾聽他人,能夠保持樂觀的心態,且樂於助人。”
如今84歲的謝赫特曼教授,仍對自然、人類心理和技術發展充滿好奇。在北師港浸大參觀時,學校教授研發的垂直起降無人機技術令他印象深刻,他驚喜於高校在這一通常由工業界主導的技術領域進行研發,並鼓勵青年科研者結合理論探索與實際問題,以科技與合作造福人類。
此外,謝赫特曼教授還分享了對現代科技、AI等話題的看法。他盛讚當今世界眾多科技突破,列舉沃爾夫獎、諾貝爾獎背後的驚人發現,稱人類在理解自然規律和創造美好生活方面取得巨大成就。談及AI,他表示日常生活中常使用AI檢查信件語法、搜集演講資料,但PPT仍堅持自己製作。他看好AI前景,認為它將極大改善生活,比如解決公共交通堵塞問題。在教育領域,AI可輔助學生預習和擴充知識,教師則應引導學生高效運用,避免過度依賴。
值得一提的是,謝赫特曼教授在大學開設“技術創業”課程,30年間累計培養超萬人,25%的學生嘗試創業。他感慨人生重大轉折常源於偶然,如與同事的對話確定研究方向,偶然的工作機會讓他回到以色列。他告誡大家,不要把生活視為理所當然,要明智生活,永葆探索熱情,也許下一個改變世界的發現,就藏在某個“偶然”之中。
文|何葉舟 宋可嘉 俞詩穎 鄧雅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