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以來,廣東多地接連發生山火,特別是臨近清明,森林防火的話題持續引發網路關注和討論。羊城晚報記者觀察發現,近期廣東多地山火頻發,既與去年年底以來持續乾旱的天氣密切相關,也與近期祭祀和農事用火增多有明顯關聯。
3月24日,有茂名化州市網友通過網路短視頻平臺曬出視頻,稱化州市中垌鎮發生山火,對周邊居民生產生活造成影響,“中垏街昨天火燒嶺燒了一天一夜,今早起床發現遠在中垌街上好多灰,租房走廊上,廣場上全是”。
3月23日,有河源網友發佈視頻,稱所在地附近發生山火,擔心殃及自家房屋,“這火馬上就要燒過我家來了,在線網友給我個辦法,我該怎麼辦?燒了差不多有一公里左右。”
據韶關市曲江區融媒體中心報導,因臨近清明,曲江區馬壩鎮轉溪村村民鄧某違規攜帶香煙、打火機、蠟燭、香等祭祀物品上山祭掃,不慎引發山火。由於天氣晴朗乾燥,火勢迅速蔓延,百餘人歷時4個多小時才將明火撲滅,但依然有大片林木遭焚毀。村民鄧某已被當地警方依法行政拘留,還面臨罰款。
多地無降雨 久旱增風險
“乾燥”是近期廣東天氣關鍵詞。
3月22日,廣東省氣象服務中心官方微博@廣東天氣發佈提醒稱,截至當天16時,“廣東大部相對濕度不足30%,始興低至20%,十分乾燥。截至16時20分,韶關、清遠、肇慶共19個市縣森林火險紅色預警信號生效中,意味著林內可燃物極易燃燒,火勢蔓延速度極快,戶外活動一定要注意森林防火。”
3月24日,@廣東天氣再次發佈微博提醒:“天晴乾燥,目前全省共有103個森林火險預警信號生效中”。
應急管理部門發佈的多份森林火險趨勢報告顯示,2025年1月至3月期間,廣東全省森林火災數量與近五年同期基本持平,但火險氣象等級長期處於高位,部分地區甚至達到“極高火險”(五級)。
據瞭解,廣東多地近期山火頻發,與連日來持續乾旱的極端氣候相關。長期無有效降雨,導致森林火險氣象等級持續處於高位,形成“一點即燃”的脆弱環境。
2月27日,廣東省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舉行《廣東省2025“隱患排查治理年”行動方案》新聞發佈會。會上,廣東省林業局局長蔣巨集奇表示,去年入冬以來,廣東以晴朗乾燥天氣為主,降水減少,大部分地區連續70天沒有有效的降雨,一些地方火情階段性集中多發,造成一定社會影響。
蔣巨集奇稱,今年2月至4月,全省除西南地區外,大部分地區降水同比仍偏少兩到三成以上,局部偏少五成,氣溫接近常年或略偏高,森林火險氣象等級仍將長期保持在高位。
3月23日,廣東省氣象部門發佈資訊稱,目前天氣持續乾燥,多地發佈森林火險紅色預警信號,林內可燃物極易燃燒,森林火災極易發生,火勢蔓延速度極快,請注意森林防火和家居用火安全。
“人禍”甚天災 管控壓力大
天乾物燥的自然原因加劇火災發生的風險,人為用火不當則是火災發生的主要原因。每年3月至4月正值春耕和清明祭祀的高峰期,燒荒、燒雜草等農事用火和燒紙、燃放鞭炮等民俗用火疊加,野外用火的管理難度陡增。
近五年同期數據顯示,廣東山火起火原因以祭祀用火和農事用火為主,其中祭祀用火約佔三至四成,農事用火約佔四至五成,這一趨勢在2025年依然延續。
據清遠日報報導,今年以來,清遠市連山、連州、佛岡等地發生多起山火,或因隨意丟棄煙蒂引起失火,或因攜帶打火機、冥紙等易燃品上山祭祖不慎引燃地面上的雜草,或是村民在田間“燒地草”導致火勢蔓延,均是人為因素所致。
有統計顯示,我國森林火災中97%以上系人為因素導致,近期部分地區發佈的山火案例再次印證了這一規律。
防患於“未燃” 需加強管教
數據顯示,2014年以來廣東省較大火災次數處於波動下降趨勢。儘管今年以來實際火災數量並未顯著增加,但在近期極端氣候的背景下,火險等級升高與人為活動疊加導致火災潛在威脅升級,防火壓力遠超往年。
廣東省已通過林長制壓實防火責任,推行網格化管理,在重點區域設卡檢查、發佈禁火令。不少地區在清明前設置防火檢查站,禁止攜帶易燃品上山,防患於“未燃”,取得了一定成效。
然而,一些偏遠地區仍存在監管盲區,如清遠市陽山縣黎埠鎮3月19日和20日接連發生兩起祭祀引發的火災,說明一些基層火源管控方面仍然存在漏洞。
“不是說放火燒山,牢底坐穿嗎?”“遵守法規,法規是用現實的無數案例而定的,心存僥倖害人害己”“我家老人不聽話的,叫她別燒紙和香,她說她有分寸的”……針對一起人為因素導致的山火,網友們發表評論,認為加強懲處和宣傳教育至關重要。
隨著清明的到來,火險形勢或將進一步嚴峻。特別是一些民眾防火意識淡薄,仍然存在僥倖心理,因此加強森林防火宣傳警示教育成為重要舉措。唯有通過強化預警、嚴控火源、提升應急能力與公眾意識,方能最大限度減少災害損失,守護生態安全。
文丨記者 張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