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上海余德耀美術館舉辦德國最具影響力的藝術家之一維爾納·巴特納(Werner Büttner)大型展覽“傻瓜,離開避世之所吧”,將持續展出至6月22日。
這是藝術家在亞洲的首次機構個展,由余德耀美術館策劃並與藝術家和策展人艾墨思緊密合作,呈現46件重要作品,包括39幅油畫和一組由7件小木雕構成的早期雕塑創作,通過幾個典型的關鍵節點梳理其創作軌跡,全面回顧藝術家橫跨1979年至2024年的多產藝術生涯。
維爾納·巴特納,1954年出生於德國耶拿,是20世紀末德國藝術界的重要人物之一。20世紀70年代末,他與好友馬丁·基彭伯格和阿爾伯特·厄倫開始共事並形成一股強大的力量,逐漸在藝術圈嶄露頭角,創作中展現的幽默感(或黑色幽默),意在撼動並振興當時受殭化概念主義束縛的藝術界。他們所宣導的“(壞)畫的樂趣”不僅成為新一代藝術家的靈感源泉,更“點燃”了整整一代年輕畫家的激情。
此外,巴特納也深刻影響了許多來到漢堡並師從於他的中國學生。“新野獸”是20世紀70年代末在西德興起的一場藝術運動。巴特納、基彭伯格、厄倫三人組的出現,與當時活躍於其他城市的類似團體在整個德國引起了廣泛的共鳴。他們摒棄了上一代貧乏且刻板的藝術實踐模式,開創了一個文化振興的新時代。
幾乎在同一時間,中國也湧現出了全新一代藝術家,他們奠定了今日獨樹一幟且極具影響力的中國藝術界。在中德兩地發生的時代變化共用著相通的精神內核,皆是黑格爾稱之為“時代精神(Zeitgeist)”的體現。事實上,1982年在柏林舉辦的以“Zeitgeist”為名的展覽曾激勵了德國乃至整個西方藝術界。
在北京,後來成為“星星畫社”成員的藝術家們於1979年舉辦了首次展覽,由此推動了中國當代藝術的興起,而1993年在柏林舉辦的展覽“中國前衛藝術”(ChinaAvantgarde)則進一步為蓬勃發展的中國藝術界帶來了國際性的成功。
此次在余德耀美術館展出維爾納·巴特納的作品,亦是向當時在世界各地同時興起的“繪畫的新精神”致敬。
展覽“傻瓜,離開避世之所吧”圍繞巴特納虛構的八段重要的人生篇章展開:起源與其他自畫像;自我;女性;以藝術史為鏡;人與動物;童年;文學作為救贖;人類境遇。本次展覽將首次在中國展示其龐大藝術創作中極具代表性的典型切面,彰顯了藝術作為一種批判和反思工具的力量,描繪著人類存在的矛盾和荒謬。
文字丨記者 何晶
圖片丨主辦方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