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就是“吃得多動得少”?錯!內分泌科專家:很多疾病也會引起肥胖
更新于:2025-03-26 07:54:44

近日,隨著減重版的司美格魯肽注射液在全國各地的醫院開出處方,在內分泌科不少患者開始諮詢藥物減重與生活方式控制的有效性。實際上,肥胖不僅與生活方式有關,還與不少疾病有關,內分泌專家指出,當疾病引起肥胖,就需要對因治療了。

近1/3的人群超重,減重並不容易

肥胖是一個全球性問題。據2024世界肥胖地圖,2020年全球已經有42%的成人(約22億)存在超重或肥胖問題,而且肥胖人群還在持續增加。根據《中國肥胖患病率及相關併發症:1580萬成年人的橫斷面真實世界研究》報告,繪製出了一幅數位版的“中國肥胖地圖”,按照我國超重和肥胖的BMI(身體質量指數)分類標準,1580萬成年受試者中超重人群佔比34.8%,肥胖人群佔比14.1%。

何為超重,什麼又是肥胖症?佛山和祐醫院內分泌科主任醫師沈興平指出,臨床上對肥胖症常用兩個診斷標準,一個體質指數,即體重(kg)除以身高(m)的平方。正常體重為18.5 kg/m² ≤ BMI<24kg/m²,當24kg/m²≤BMI<28kg/m²為超重;BMI≥ 28kg/m² 為肥胖。

可是,減肥並不容易,且還常常面臨反彈的風險。研究顯示,依靠控制飲食、適當運動等方式減重的幅度平均7%。有內分泌專家指出,很多肥胖人群很難減重,比如有肥胖基因、BMI超過40,用常規辦法效果一般,飲食控制也只是杯水車薪。

肥胖也會因激素分泌異常所致,需對因治療

“吃得多動得少”,這是肥胖症的罪魁禍首,其實並非如此。11月19日,沈興平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肥胖是一種疾病,是由遺傳易感性、不健康生活方式、社會心理因素、致胖因數和不良早期生活及其他並存的潛在危險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沈興平表示,這和不自律、不愛運動、愛好美食、管不住嘴等沒有畫。

27歲的陳婷(化名)在公關公司上班,幾乎每天都加班,時不時還要出差,工作強度很大,這使得她壓力倍增,因此常常會用吃喝減壓,1.6米體重的她體重達到了72kg,BMI為28.12,進入了肥胖症的行列。她自己沒有時間去運動,又不太想節食,於是在瞭解到佛山和祐醫院有減重版司美格魯肽后,第一時間前往醫院就診,諮詢醫生是否可以用藥物來減重。

“單純靠控制飲食自己真的做不到。”很多肥胖患者常常認為自己是因為“吃得多,動得少”才導致的肥胖。實際上,並不全是如此。沈興平指出,很多肥胖還與激素分泌異常或其他疾病有關,比如甲狀腺功能減退症、庫欣綜合征、多囊卵巢綜合征等疾病引起的肥胖,僅僅是運動或飲食還不足夠,還需要對因治療才能取得好的減重效果。所以在陳婷就診時,醫生詳細詢問和查看其檢查結果,“是否有甲減、多囊卵巢綜合征等,血糖、血壓、血脂等是否正常。”

據悉,當日減重版司美格魯肽在佛山和祐醫院開出首個處方。專家也提醒大眾,藥物需在醫生的指導下正確使用,避免因為錯誤用藥導致不良反應發生。

延伸閱讀:

誤區1:肥胖是天生的

肥胖是有一定的遺傳因素,在肥胖的家庭中,後代肥胖的概率比普通人高。遺傳基因對個體肥胖差異的影響只有25%-40%。還與不良生活方式以及原發性疾病有關。

誤區2:減重運動量越大越好

短時間內的高強度鍛煉,很可能導致運動性損傷、疲勞綜合征。而體質不佳或心臟功能不佳者,過量的運動會使心臟承受過大的壓力,甚至可能誘發心臟病。因此,想要通過運動減重的人最好向專業醫療人士尋求諮詢與指導,獲取科學、個人化的解決方案,強調減重運動的強度要循序漸進。

誤區 3:體重下降越快越好

減重速度並非越快越好,過快的減重速度易對機體器官組織造成損傷,甚至危及生命。短期內快速減重,主要降低的是機體水分和蛋白質,並非身體囤積的脂肪,易反彈,還會擾亂正常生理功能。

較為理想的減重目標是6個月內減少當前體重的5%~10%,合理的減重速度每月減 2~4kg。且以脂肪減少為主,不能單純通過體重的下降作為評估的手段,如果以肌肉減少為主的體重下降反而對身體是有害無益的。所以,減重過程中要密切關注體脂含量是否下降,以及肌肉和蛋白質是否增加。

文、圖 | 記者 張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