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湘生院士講“思政第一課”:從“智慧岩土”到“數智土木” 培養“未來大土木”創新者
更新于:2025-03-26 13:11:30

近日,深圳大學土木與交通工程學院院長、中國工程院院士陳湘生以“從智慧岩土工程探索到數智土木工程的思考”為題,為200多名本科生講授新學期“思政第一課”。這場融合土木工程學科前沿、科學技術及人文思考的講座,不僅勾勒出土木工程學科演進的壯闊圖景,更為學生們指明未來工程創新的突破方向。

科技賦能土木工程質變 智慧岩土工程可解決傳統難題

從洞穴、森林、土圍到秦磚漢瓦的原始積累,到鋼結構推動的工業轉型,再到水泥技術催生的現代工程體系,土木工程發展經歷的前三次“飛躍”始終與人類文明進程同頻共振。陳湘生生動地講述了土木工程發展的歷程以及土木工程學科的起源和意義,讓學子們在土木發展史當中看到橫跨江河的巨集偉橋樑、拔地而起的高樓大廈、縱橫交錯的鐵路和公路,更看到大基建時代的偉大成就和土木工程行業的貢獻。

當下,地下空間成為未來城市發展的新藍海。“我們希望把人工智慧這些現代技術融合到地下工程、土木工程裡面來,解決獲取不到的一些數據,解決傳統工程中人很難解決的事情。”陳湘生結合岩土工程技術發展歷程,講述了如今智慧岩土工程發展方向的探索——以資訊化、智慧化、自動化的現代新技術賦能岩土工程發展,解決傳統岩土工程中的岩土機理難題、工程監測難題、建造管理難題、計算分析難題等。

有血有肉有感知 數智土木工程成為第四次“飛躍”

從鋼筋混凝土到數字信號,科技飛速發展再次推動大土木工程變革。當下,以人工智慧、大數據、物聯網為核心的“數智化”浪潮,正推動土木工程邁向第四次飛躍——“數智土木工程”的誕生。

陳湘生講到,如果說土木工程前三次飛躍都是基於新工程材料的出現——“硬”的賦能,那麼數智土木工程則是通過數位化、人工智慧、各類感知、物聯網、區塊鏈以及相關學科跨界的“軟”賦能使土木工程發生“質”的飛躍,形成有血有肉、有感知有預警有免疫的新一代土木工程。“大數據建模+人工智慧”是土木工程的革命性技術,未來的城市軌道交通要向“類人建築結構”方向發展,採用新材料、新結構、新設計方式、新型感測設備和方式,實現應用場景創新的“類人腦”進化。“數智工程將具備‘類人腦’的決策能力、全域即時感知功能,甚至災難自修復特性,為城市地下空間開發、極端環境工程等提供革命性解決方案。”陳湘生說。

課堂上,陳湘生還結合低碳高效長壽命地下結構建造的案例,讓學子們進一步了解數智土木工程應用為建築行業帶來的變革。

引領領域科教 培養“未來大土木”創新者

陳湘生說,深圳大學土木與交通工程學院已初步形成了大團隊、大平臺,正在逐步增加大裝置,未來力爭產出更多大成果。在國家大力推動人工智慧發展的大背景下,學院將打造“工程哲學”虛實融合情景式教學範式,創建數位化教學知識圖譜系,將數智工程、管理、人文、哲學融合土木與綜合交通學科,打造交叉融合的數智大土木工程學科,以人工智慧賦能教育教學模式的革新和土木工程行業的發展。

“數智土木工程新時代,學院在狠練內功,向世界一流學科奮進,從以傳播知識為主轉向哲學思辨、向善尚慈的特色教學,著力造就有家國情懷的複合型人才。”陳湘生對學子們說,“未來,你們將是具有科學精神、人文情懷、哲學思維、創新能力、國際視野、多學科交叉背景的‘未來大土木+’智慧複合型人才——卓越工程師、管理者和科學家!”

陳湘生勉勵學子們積極擁抱新時代、新技術,“以卑微之心做人、敬畏之心做事、仁愛之心待人。”他鼓勵同學們培養自我學習和創新能力,學會利用知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在科學研究中堅持探索,深耕某一個方向不放棄。

文|記者 沈婷婷

圖|學校供圖

周繼紅,退休
周繼紅,退休
2025-03-26 20:4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