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女也有成長的煩惱——青春期女生學會和解,迎接身心變化
更新于:2025-03-26 11:12:21

隨著青春期的到來,女生們正經歷身體上的發育和心理上的發展及轉變。月經初潮、乳腺發育等第二性征出現,關注個人形象,心理搖擺不定……一個個青春期印記,女生們都是如何經歷的?青春期成長還有哪些困擾?羊城晚報記者對此開展了採訪調查。

暴瘦卻得了厭食症

“孩子怎麼瘦成這樣了?”在臨床營養科門診,一個焦急的媽媽帶著暴瘦的女兒前來就診。13歲的小麗(化名)正處於愛美的青春期,身高160釐米的她體重僅為64斤,胸前肋骨清晰可見,大腿比成人手臂還細。

進入青春期時,小麗的體重為86斤,但她仍覺得自己臉部嬰兒肥,身材不夠苗條。因此,她跟著網上的瘦身視頻學習減肥,每天攝入僅約800千卡的熱量。儘管體重已大幅下降,小麗卻越來越擔心體重反彈,不敢多吃,最終導致食慾全無,還出現了便秘、頭暈、閉經、皮膚乾燥和反酸等癥狀,情緒也變得低落。經過醫院臨床觀察和專業評估,小麗最終被確診為“神經性厭食症”。

記者從社交平台上瞭解到,不少青春期女生陷於迷戀低體重的漩渦,導致身心出現了不適。“吃完飯我不會像以前那樣很開心、很滿足,取而代之的是腦海裡有一個聲音責怪我為什麼吃這麼多,然後我開始崩潰大哭”“減肥飲食不規律,看到肉類就噁心,現在看到飯和菜都反胃,沒有一點食慾了”……

數據顯示,神經性厭食症好發於青少年女性和年輕女性,患病率是男性的10倍。發病的兩個高峰年齡分別是13-14歲和17-18歲。這是一種精神性的進食障礙,以故意節食致體重減輕為特徵,導致營養不良,進而造成累及全身各大系統的併發症甚至威脅生命,死亡率高達5%-15%。

少女的煩惱有哪些?

過度擔心肥胖,進食后摳喉或嘔吐,濫用瀉藥、減肥藥,對自身的情緒狀態缺乏正確認知……

青春期是動蕩的心理時期,也是自我統一性的形成階段。在青春期女生群體中,受遺傳因素和後天環境因素影響,過於追求完美、經常自我懷疑等現象普遍。廣州市第一人民醫院精神心理科主任張璐璐向記者介紹,青春期對自我身份包括性身份認同沒有統一的話,很容易產生羞怯、焦慮不安的感覺,對自己的形象不滿意。此外,內心矛盾、搖擺不定、以自我為中心、抵觸父母等都是青春期的心理特點。

生理和心理上的變化,對於青少年女生而言均是需要適應的一個過程。女生身上,青春期開始出現第二性徵及其他性發育,例如嗓音細潤、乳房隆起、骨盆寬大、皮下脂肪較多、出現體毛等。

女生進入青春期,通常以月經初潮出現為標誌。“以前中國女性月經初潮的普遍年齡在12-14歲,如今有提前到11歲的趨勢,更有8-9歲就來月經的情況。”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五醫院婦科主任陳為表示,性早熟的出現受多重因素影響。不少家長會擔心孩子月經初潮時間,或者月經不規律等身體癥狀,而對於孩子本人而言,他們更在意的是身心是否舒適。

與以往相比,如今越來越多青少年對自己的身體有了更多認知和理解。廣州多名初中女生告訴記者,自己在小學和初中都學習了生理健康知識,月經來臨時也沒有感覺過多擔心,而是平常心面對,或者及時與媽媽或老師交流,並能夠盡量處理好生理期的個人情緒。當月經遇上體育課,也以個人身體舒適為優先原則,向老師提出休息的申請。

同時記者也留意到,乳腺發育成為部分青春期女生的困擾。“胸大的女孩不挺起胸脯走路”等帖子在網路上引起了不少人的共鳴,更有女生因此穿上了束胸衣。陳為稱,束胸太緊會影響乳腺的血液淋巴迴流,增加以後乳腺疾病發生的風險,家長和老師應該對女生進行正確的引導。

與變化和解 學生家長都要學習

面對青春期的孩子,許多家長也發了愁。網路平臺上,家長們“抱團取暖”,互相分享著經歷。記者瞭解到,在家長成功與孩子以及與自己和解的分享中,多認可、多理解支援孩子,不過度干涉,學會和孩子做朋友,都是他們實踐后總結下來有效的方法。

青春期女生面臨自尊心、友情、自我身份識別認同等方面的問題和挑戰。張璐璐表示,女性罹患抑鬱焦慮的比例高於男性。“不過,家長不用過度強調疾病,因為這樣容易帶給孩子病恥感。”

如何讓青春期女生更加健康成長?專家稱,對於女生自己而言,要接納和認識到青春期身體和心理的變化。對於父母而言,要對孩子身體發育的變化及不適保持及時關注,同時要學會傾聽青少年的內心的聲音,尊重孩子的隱私,給孩子足夠的空間來表達他們的感受和想法。

文|記者 朱嘉樂

圖|視覺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