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當提及“健康”,多數人腦海中會浮現各類健康食譜或是高檔健身房。然而,有個容易被忽視卻極為重要的神秘器官——脾臟,需大家多加以關注。脾臟雖看似不太“顯眼”,但對人體消化吸收起著關鍵作用,還關乎氣血運作。簡單來講,脾臟健康了,身體狀態便能格外良好。
大家常聽聞“脾虛”,可知道脾虛是如何產生,又該如何“補脾”嗎?其實很簡單,脾對食物有偏好。很多時候,吃對食物,脾臟就能默默幫人消化掉諸多負擔,讓人身體輕鬆,能量滿滿且精神煥發。但問題是,脾臟喜愛的食物常被大家所忽略。並非所有食物都能讓脾臟“滿意”,吃錯食物,脾臟可能會“不高興”,甚至喪失正常工作能力,脾虛癥狀便隨之而來。
人一旦脾虛,就容易渾身沒力氣,食慾欠佳,消化不好,臉色蒼白,整個人看上去萎靡不振,如同瘪掉的皮球。要想擁有健康的脾臟,無需服用繁多複雜的藥物,也不用盲目追隨健康潮流去瘋狂減肥。脾臟養護關鍵在於食物,它偏愛溫暖、易於消化且有助於身體吸收營養的食物,也就是溫補與易吸收的食物。可很多人並不清楚脾臟究竟需要哪些“好朋友”。
養護脾臟,首要的是吃飯講究“溫和”。市面上那些清涼、寒冷的食物,比如霜淇淋、冷飲、涼茶等,脾臟並不“青睞”。脾臟好似一個怕冷的小孩,受冷刺激後,會“脾氣暴躁”,進而“罷工”。此時,人可能會出現腹瀉、消化不良甚至食慾減退等情況。脾臟更鍾情溫熱、柔和的食物,像薑湯、紅棗、桂圓、山藥、糯米、黃鱔魚等,皆是脾臟的“心頭好”。
這些食物能助力脾臟提升消化能力,讓人從內到外感到溫暖。就拿紅棗來說,雖小小一顆,卻是脾臟的“營養師”,既能補血,又有助於消化。若搭配上枸杞、桂圓,效果如同“養生套餐”。山藥雖是常見食材,卻能調節脾胃功能,增強食慾,提升消化力,堪稱脾臟的得力助手。除食物選擇外,吃飯時間也需講究。不少人吃飯毫無規律,白天忙碌不堪,根本無暇正常用餐。
長此以往,脾胃不堪重負,消化系統也會“焦慮”起來。所以,每天按時吃飯,盡量讓餐後有適當休息時間,給脾臟喘息機會,它才能持續高效工作。在脾臟養護中,糖分攝入也不容忽視。有些人常依賴巧克力、糖果等高糖食物來增強身體能量,可脾臟並不喜歡這些。過多糖分易加重脾胃負擔,不僅影響消化,還可能引發食慾不振、疲勞等問題。
要給脾臟充足能量,最好選擇能提供穩定能量的食物,如全穀物、紅薯、土豆、南瓜等,它們有助於維持身體穩定狀態。吃對食物,脾臟才能更好地發揮作用,既能助力消化,又可增強免疫力,減少生病幾率。脾臟與身體其他部分聯繫緊密,比如脾虛之人通常易疲倦,常感氣短、無力。
脾的虛弱會導致氣血不足,影響心臟和肺的功能,造成胸悶、氣短,甚至脾氣暴躁。所以,養脾要從日常飲食習慣入手,科學搭配,食用對脾有益的食物,讓脾臟擁有充足能量。脾臟還怕“受壓”,長時間精神壓力與緊張情緒會使脾胃功能下降。很多人工作壓力大、情緒波動時,腸胃就易不舒服,胃口變差,甚至出現腹脹、便秘等癥狀。
脾臟極為敏感,一旦受壓,往往會“生氣”,而脾虛表現之一就是易出現食欲不振、消化不良、便秘等情況。因此,調整好心態,保持輕鬆愉快心情,對養脾很有説明。在傳統中醫養生理念里,有部分食物專門針對脾臟調養,如黨參、白術、茯苓、山藥等。這些食物能調理脾胃,改善消化功能。黨參被視作脾臟的“補氣寶”,可有效改善食欲不振、倦怠無力等脾虛癥狀。
白術和茯苓具備健脾、利濕作用,能增強脾胃吸收能力,助力食物順利消化。脾臟最怕濕氣,濕氣重時,脾臟易變得“懶散”,食物消化不良,體內水分代謝受影響,產生水腫、腹脹等癥狀。對此,“薏米紅豆粥”是個好辦法,這款粥既能健脾,又可有效祛濕。有些人早上起來肚子沉重、食慾差,試試此粥,效果頗佳。
脾臟喜歡溫和、易消化食物,討厭寒冷、油膩、辛辣之物。可選擇滋養脾胃、調理氣血的食材,如山藥、紅棗、桂圓等。平時也可多喝溫水,保持脾臟溫暖,促進食物消化吸收。脾虛之人會影響睡眠,易出現晚上失眠或睡不踏實情況。這時,適量食用有助於安神的食物,如枸杞、蓮子、百合等,也是説明脾臟恢復健康的好方法。
校對 莊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