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父母都會有這樣的困惑:我為孩子操碎了心,為什麼孩子越大和我的話越少,原來那個活潑可愛的孩子就像變了一個人,少言寡語,不再和父母交流,而且還動不動就埋怨父母。
其實說到底,是孩子和父母之間的親子溝通出了問題。
孩子的想法VS父母的想法
隨著孩子的長大,孩子有了自己的想法和思維,希望自己的事能自己做主。不再是小時候那個乖巧聽話,總是喊著要父母的小孩子。
孩子的想法:
父母總是不關心我內心的想法,根本不明白我到底在想什麼,需要什麼。
父母總是喜歡把自己的思想強加給我,讓我順著他們規劃好的路線走下去。
父母和我聊天,不管聊什麼總是能在三五句話內轉到學習上,和我聊天的話題永遠只有學習、只有成績。
父母總是把我當小孩,不管我說什麼都覺得我是異想天開、信口雌黃,從來不相信我。
父母總是有講不完的大道理,不停的說教,他們獨斷專權,很多時候不徵求我的意見,也從來不聽我的解釋,讓我真的很煩。
家長的想法:
我不要孩子幹活,再苦再累都自己扛著,給孩子提供盡可能好的條件,讓孩子全心全意搞學習,可孩子把我當仇人一樣,覺得我管的太多。
我管孩子吃、管孩子穿,把孩子照顧的十分周到,孩子還有什麼不滿意的地方。
看到了吧,孩子的想法和父母的想法有時候真的不一樣,孩子渴望父母的理解和放手,父母希望孩子按自己的要求,聽話順從。
如何才能讓彼此更瞭解自己的想法,親子溝通就顯得尤為重要。可是,很多父母都在用著錯誤的溝通方式,導致雙方總是說不到一塊去,時間長了,孩子也就越來越不願意向父母袒露自己的心聲。
其實,親子溝通也是有技巧的,只有掌握了技巧,溝通起來才能順利無阻,孩子才能願意和我們溝通。
父母需要掌握親子溝通的4個技巧
一、80/20對話黃金法則
父母和孩子的溝通一般可以分為“試圖理解孩子情緒的對話”,和“傳遞價值的對話”。前者是關注孩子的情緒,站在孩子的立場上看問題。而後者是父母從自己的角度出發,把自己的想法傳達給孩子,以達到教育的目的。
舉個例子:
晚上快11點了,孩子作業還沒寫完,但孩子說他累了想睡覺。如果你是父母會怎麼和孩子交流?
是說“媽媽知道你已經做了很長時間的作業了,一定是累了,作業做得慢,是題太難,上課沒聽懂?”
還是說:“作業還沒做完,怎麼好意思說自己困了。人家孩子每天都學到12點呢,人家怎麼不困?趕快寫,寫不完就別想睡覺。”
這兩種交流的方式,孩子內心的感受一定是不一樣的。前者不會引起孩子的反感,因為孩子通過這些對話清楚地感受到了父母的理解。而後者就會讓孩子反感甚至抵觸。
很多父母都喜歡用“傳遞價值的對話”和孩子交流。你一定要認真聽課,一定要好好學習,回家要先做作業等等,正是父母特別愛說的。
如果父母只進行“傳遞價值觀的對話”,孩子就會產生抵觸情緒。所以,建議父母在和孩子交流中遵循“80/20法則”。
“80/20法則”原是經濟學中的一個公式。意思是說如果抓住事情的關鍵,只要付出兩成的努力,就可以取得八成的成效。
因此,在與孩子的對話中,我們可以抓住這個原則,先多給孩子一些關心、理解和贊同的話語,然後再將我們的價值觀傳遞給孩子。這樣孩子就更容易接受父母的教育,而不會產生太大逆反心理。
二、做孩子忠實的聽眾
一位媽媽說自從她家孩子上了學,就感覺孩子變成了一個“嘮叨婆”,每天從她在學校接出孩子,孩子就像個小鳥一樣嘰嘰喳喳喳的說個沒完:上了哪些課、老師說了哪些話、老師批評了哪個孩子、班上誰和誰鬧矛盾了、誰給誰遞小紙條了等等,這位媽媽有時候覺得很煩,覺得孩子的嘴太碎。
其實,我很羡慕這位媽媽,有一個什麼都願意說給父母聽的孩子,說明孩子和母親的親子關係很好,孩子很信任母親。
心理學家認為,父母讓孩子通過語言把所有的感情都表達出來,不管是正向的還是不好的,都是對孩子很好的保護。
不管是大人,還是孩子,只要感覺到對方真誠地想要瞭解自己的生活,並認真地傾聽自己的想法是才能聽得進對方的話,所以父母如果想要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更有說服力,首先要確定自己,是不是瞭解孩子的真實想法,而想要真的瞭解孩子的內心和思想就要認真地傾聽孩子的話,確定自己沒有誤解孩子的想法。
父母要耐心的傾聽孩子說話,這不僅是對孩子的尊重,而且是一種積極的傾聽。
積極的傾聽,首先是要做出聽的姿勢,一定要與孩子平視,不要給孩子居高臨下的感覺,身體要向前傾,表示自己對孩子所說的話很感興趣。如果父母一邊忙著手頭上的事,一邊聽孩子說,這些對孩子來說都是一種障礙。一定要看著孩子眼睛用眼睛來告訴孩子,你很期待與孩子交流,你在認真聽孩子說話。
父母可以用表情來傳達自己認真傾聽孩子的狀態,比如保持微笑或者適當做出驚訝的樣子,孩子喜歡看到父母對自己說出的事情表現出驚訝的樣子,因為這說明他自己很有本事。
三、低聲比大嗓門更有用
現實中,我們經常能看見躺在地上打滾哭鬧的孩子,和歇斯底裡大吼的母親。即便引來無數人的圍觀,孩子依然我行我素的哭鬧。父母的吼叫似乎不管用。
心理學中有一個“低聲效應”,其實就是有理不在聲高。越是批評、呵斥的話語,就越應該用低於平常的聲音來說,也就是說溫柔而有力量。
有位媽媽,帶著三歲的孩子去參加婚禮,到了婚禮現場,孩子很興奮,爬凳子上桌子,而且還要在舞臺上搗亂,要是放在平時,這位媽媽肯定大吼孩子,讓孩子安靜下來。但婚禮現場人太多,而且婚禮馬上就要開始,如果吼孩子的話,孩子一哭影響整個婚禮。
這位媽媽就走到孩子跟前,蹲下來,悄悄的在孩子耳邊說:“媽媽知道我家孩子很有禮貌,新娘新郎要結婚,我們要安靜的坐著為它們鼓掌,你說是不是?”
媽媽聲音十分輕柔,臉上掛著和藹的微笑,孩子聽到媽媽說的話,馬上就停止了亂蹦亂跳,乖乖坐在椅子上了。
這位媽媽就用了“低聲效應”,讓孩子迅速安靜了下來,避免了尷尬。
很多父母總愛大聲吼孩子,覺得只有大聲吼孩子才能聽得進,其實下次父母可以試試低聲說話,低聲說話有時候比吼更管用。
四、別把自己的想法強加給孩子
一個孩子不愛吃煮雞蛋,可是媽媽認為孩子每天學習很辛苦,正在長身體,雞蛋可以補充蛋白,而且煮著吃更能保留營養。於是每天讓孩子吃兩個白水煮蛋。
剛開始孩子還能勉強吃下去,後來實在吃不想去了,就騙媽媽說帶到學校去吃。然後走在路上就扔了。
吃雞蛋是一個小事,蛋白也不是只有雞蛋這一種食物可以補充。為什麼要把自己的想法強加給孩子呢。
孩子是一個單獨的個體,他們有自己的喜好、個性、需求和情感表達方式。作為父母要時刻設深處地的為孩子著想,理解孩子的感受,尊重孩子喜好、想法、習慣,只有這樣孩子才能向父母敞開心扉,暢所欲言。
親子間的溝通是非常重要的,是實施家庭教育的主要途徑。它受家長的教育水準、個性、孩子的特點和家庭的文化、溝通的場景等因素影響。
父母也要與時俱進,多進行學習,掌握溝通技巧,避免和孩子發生情緒衝突。
校對 莊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