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小穎向我抱怨說:現在上三年級的女兒越來越叛逆,兩個人經常吵架不說,而且孩子越來越抗拒跟她溝通。
問清緣由才發現,原來導致這一切發生的源頭,是因為小穎瞞著女兒給她報了一個鋼琴班,直到開課的第一天才告訴孩子。
讓人沒想到的是,女兒聽到這件事情後,表達了十足的抗拒,親子關係也開始降入冰點。
小穎想不明白的是,為什麼自己明明是為了女兒好,到最後卻換回來女兒的大呼小叫和抗拒呢?
發現沒,作為父母的我們,很多時候會打著“為孩子好”的旗號,下意識的忽略了孩子自己本身的想法。
而到最後,就會換回來孩子的抗拒,其實說到底,這不是愛,更多的是一種“控制”。
01.控制心理,就像是沒有墨水的畫筆
作為父母,我們都希望孩子的未來充滿光明和希望,所以在很多時候,我們會用自己手裡的畫筆,去替孩子勾勒他們的人生,事無巨細的為他們安排好一切。
但顯然,這種掌控的心理,就像是沒有墨水的畫筆,我們看似給孩子提供著優質條件,但是在畫紙上卻並沒有顯現出美麗的景色。
這一切都源於掌控畫筆的人並非是孩子,而是我們。
心理學家王國榮曾說:心越大的父母,孩子的心理越健康,未來也會更加優秀。
但實際上,當我們自己去養育孩子的時候,卻總是試圖用自己的價值觀去規劃孩子的一切,而最終勢必會引起孩子的反抗和鬥爭。
所以說,想要養出優秀的孩子,有時候並不見得一定要給他們規劃好一切,而是需要在他們的三個成長期里,表現的“心大一點”。
02.孩子未來是否優秀,取決於父母在他3個成長期的養育態度
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我們常常會出現這樣的複雜心理:
如果不讓孩子提前去掌握一些技能、知識、特長,那麼他趕不上趟了怎麼辦?
但如果讓他進入提前學習的過程中,剝奪他的童年和自由,又該怎麼辦?
實際上,當我們認真去審視這個問題,就能發現漏洞,因為每個孩子在每一個成長期里,都有不同的性格特徵和內在天賦。
只要我們能夠利用好這些本身就具備的閃光點,把握好孩子每個成長階段內的優勢,再加以輔佐,孩子想不優秀都難。一起來瞭解一下吧。
①3—6歲,讓孩子在玩樂中獲取創造力
神經學領域的洪蘭教授曾做過一項實驗:
她挑選了兩組老鼠,其中一組只有一隻老鼠,被孤零零的關在黑房子里,而另一組有十隻老鼠,並且在房間里準備了很多有趣的玩具。
經過三個月的跟蹤研究發現:沒有玩伴的老鼠神經連結很少,而有玩伴,處於玩耍中的老鼠連結卻很多。
通過這個實驗,洪蘭教授得出結論:
會玩的孩子,往往智商情商更高,他們在團體遊戲裡,會進行社會化的演變,神經連接也會更緊密,創造力會更強。
所以說,對於3—6歲的孩子來說,他們的大腦處於迅猛的發育期,他們對於外界的環境有著十足的興趣,也喜歡去探索。
因此,我們應該鼓勵孩子在這個階段去釋放天性,在玩耍和探索的過程中,促進大腦發育,建立最初的認識體系,塑造性格和社交等各方面能力。
心理學家斯圖爾特曾用42年的時間,對6000個名人進行過童年生活的瞭解,結果發現:
那些在童年時期可以自由自在玩耍的孩子,長大後會更加積極樂觀,而那些無法自主決定童年生活的孩子,往往長大後會變得木訥、內斂和自卑。
所以說,在3—6歲的階段,父母應該心大一些,盡可能去讓孩子探索這個世界的事物,讓孩子在“玩耍”中建立自己人生最初的底色。
②6—12歲,讓孩子在寬鬆的氛圍裡找到自我
從6歲開始,就要進入孩子自我依靠的階段了,這個階段最明顯的特徵就是:孩子自我掌控的意識逐漸加強,而對父母的依賴程度越來越低。
此時,如果我們以一種控制的姿態去約束孩子,反而會激起孩子的抗爭,所以說這個時候,父母要學會“放權”,讓孩子擁有體驗權、選擇權,以及可能會犯錯誤的權利。
但現實是,作為父母,我們常常會用“你還小”、“我們都是為你好”這些措辭來主導和控制孩子的人生。
到最後孩子的自我意識被扼殺在搖籃里,只會逐漸演變成聽父母話的聽話懂事的樣子。
但事實上,聽話懂事,放在一個年紀尚小的孩子身上,可能並非真的就是一件好事。
要知道,在孩子聽話懂事的背後,可能是對父母控制下的一種無力妥協。
之前看過一個韓國節目,其中有一位媽媽就把控制孩子做到了極致。
她會每天定時定點去查看女兒的手機,包括決定孩子今天可以見哪位同學和朋友,以及給她安排各種興趣班。
到最後在節目上這個女生終於發洩出來了自己積攢多年的情緒,甚至聲稱很多次會有輕生的念頭。
所以說,與其去掌控孩子的人生,不如給他營造寬鬆的氛圍。讓他在找我自我的情況下,我們再去潤色,而不是我們去決定這幅畫究竟該畫成什麼模樣。
父母要學會鬆綁,孩子才能在實現自我價值的路上越走越好,才能變得更加優秀。
③12歲以後,父母把節奏放慢,孩子才能成長更快
當孩子進入12歲以後,父母的管教者的角色會開始淡化,而開始變成一個影響者。
這個時候,父母要做的就是把自己的節奏放慢,用自己的榜樣作用,去影響孩子。
就像中國導彈之父錢學森在教育自己的孩子時,就常用榜樣這兩個字進行“自我約束”。
他在每天晚上七點之後,就會進入自我學習時間,這個時間里不允許任何人打擾。
也正是這個好習慣,讓他的兒子錢永剛把父親當作榜樣,在接受採訪的時候,也直言不諱的說道:如果我家裡有什麼教育良方的話,那一定不是言傳,而是身教。
所以說,優秀的孩子背後,往往站著的不是一個會管教的父母,而是一個會親身示範的影響者。
原來在網上看到這樣一個問題:你覺得你父母在哪些方面影響了你?
有一位網友回答說:自我記事起,我的爸爸每天堅持六點起床看書,媽媽也是只要有空閒時間就會讀書,吃完晚飯他們會出去慢跑、運動,回家之後樂此不疲的分享和交流。
而這些,就變成了這位網友後來日復一日堅持去這些的根源。
因此,教育孩子,不妨讓自己“慢一點”,與其把時間花費在孩子身上,不如好好塑造自己。
要知道,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而且社會學的研究發現,50%的孩子有自己模仿認同的物件,而其中78%的孩子以自己父母為認同模仿的偶像。
所以,在這種榜樣作用的耳濡目染下,孩子才能更好更主動的去接受父母身上的好的習慣,這一切水到渠成,沒有抗拒。
03.教育孩子,有時候要講究“寬、松、慢”
現在很多家長都很焦慮,都試圖用自己的見識、認知讓孩子少走一些彎路。
但實際上,無論我們怎麼努力,孩子終究都是獨立的個體,他們想要變得優秀,就需要一步一個腳印,去承載“變優秀”的代價。
而我們要做的,不是控制,而是去愛他們,去支持他們,去讓他們有的選擇。
正如心理學家曾奇峰所說的那樣:
作為父母,我們不該拔苗助長,讓孩子成為我們希望的那樣,而是給孩子提供一個平台和機會,讓他們成為,他們想要成為的人。
所以,不妨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掌握“寬、松、慢”的三字方針,讓孩子找尋自我,看見自己世界里的光。
校對 莊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