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大腸”,多數人第一個想到的便最近鬼畜界的新梗——九轉大腸。不僅如此,許多人因為某些菜取材於豬大腸,便對這些菜極其排斥,甚至”談腸色便”。但其實大腸具有潤腸治燥,調血痢髒毒等功效,不僅在某些中醫藥方中會出現他的身影,還深受中國廚師喜愛,並由此研發出多種美食。
一、山東九轉大腸
九轉大腸原名為紅燒大腸,於清朝光緒初年濟南九華樓九樓店主所創,為山東濟南一道傳統名菜。其做法為先煮後炸,清洗過的大腸子在其九次加熱中逐步加入砂仁、肉桂、豆蔻、蔥、姜、蒜、料酒、清湯、香油等多種調料對其進行調味,最後燒完后再加上芫荽增添清香。這樣做出的大腸口味甜、酸、苦、辣、鹹兼有,色澤紅潤透亮,味道肥而不膩、外酥裡嫩。
二、東北的溜肥腸
溜肥腸以東北最為出名,當地人習慣用綠青椒將其爆炒。做這道菜取材最好的位置便是大腸頭,大頭有豐富的油脂,能夠使成品口感更加豐富、口味更加獨特。
製作時先將處理好的非常與綠尖椒、胡蘿蔔、洋蔥等多種食材切塊。將切好的大腸焯水後加入綠尖椒、胡蘿蔔、洋蔥爆炒。為了蓋過肥腸本身的味道,炒制過程中不僅要加入姜、蒜、料酒、生抽、老抽、香醋等多種調料,青椒還要選硬挺皮薄以求越辣越好。這樣做出的溜肥腸色鮮艷紅亮、口感鹹香鮮辣。
三、浙江桂花大腸
“桂花大腸”是金華地方傳統風味,比起其他中國有名的肥腸,浙江桂花大腸好像在名字上就那麼好接受一點。浙江桂花大腸需豬大腸頭的正反面刮洗乾淨、瀝干水,盡可能在處理過程中就去除其油脂。
再用火腿丁、瘦豬肉等多種配菜做餡盡可能塞入大腸內部,如此經過瓤、蒸、炸等多道工序製作。其成品色如金桔,外皮酥脆,皮薄餡香,再加上用蔥頭、甜麵醬、花椒鹽等多種佐料調製出的醬汁佐食,風味別致。
四、老北京鹵煮火燒
鹵煮火燒起源於北京城南的南橫街,是北京傳統特色名吃。據說光緒年間五花肉肉價昂貴窮人想吃肉又買不起,便用豬頭肉和豬下水解饞。
民間烹飪高手自晨間便將將撿來的豬下水、豆腐等材料翻入盛有滷湯的大鍋里熬煮,直至中午和傍晚的飯點,再將燙麵火燒加入老湯中同煮。出鍋后再以加蒜汁、醬豆腐汁、香菜為輔料,使得火燒透而不黏,肉爛而不糟。
五、湖南的干鍋肥腸
干鍋肥腸是一道傳統名菜,在湖南、湖北、江西、四川、重慶一帶較流行,其中以湖南的干鍋肥腸最為出名,被湖南當地人戲稱為“米飯殺手”。
其製作方法是將處理乾淨的肥腸放入白酒和清水中焯熟瀝干後切段,再用加熱過的植物油爆炒。先後加入鹽、白酒、醬油、蠔油和味精等多種調味料翻炒入味,后加入鮮湯,整幹椒、八角和桂皮大火煮開並燉至軟爛。最後再次用豆瓣醬和辣醬將肥腸與青紅椒炒熟。如此經過反覆爆炒的肥腸色澤紅亮、質地軟爛、鮮香味美,回味悠長。
由於這些菜在某些人看來取材過於獨特,屬實難以下口,並將其戲稱為“黑暗料理”。這幾種以大腸為原材料的佳餚你敢嘗試嗎?對其味道又有何評價呢?歡迎大家一起留言討論。
校對 莊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