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是大病預警?醫生多次警示:這3個地方發麻,身體或已病在膏肓
更新于:2025-04-07 23:50:28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人都會時不時地感到身體某些部位發麻,比如手指、腳底或者面部。很多時候,我們可能會覺得這隻是因為姿勢不對、壓到了神經,休息一會兒就好。但其實,有些“麻”並不是這麼簡單,它們可能是身體在提前報警,提示某個系統已經出現了問題。

手指發麻:可能是大腦和血管在“求救”

手指發麻是很多人常見的問題,很多人以為只是睡覺壓著了,或者玩手機太久。但如果手指经常无缘无故发麻,尤其是在清醒狀態下突然出現,那問題可能就不是簡單的神經壓迫了。

尤其是拇指、食指、中指集中出現麻木,還伴隨手部握力減退,這很可能是中樞神經系統的問題,特別要警惕腦供血不足或者輕型腦梗。比如,有一位退休老人,經常打麻將時發現手指突然麻木、沒力氣,後來檢查發現是頸動脈斑塊引起的大腦供血不足。

手指神經最終都來自頸椎神經根和大腦皮層的指揮。如果大腦供血出了問題,或者頸動脈里有粥樣硬化斑塊,血液一時供不上去,就容易出現感覺神經傳導異常,手指發麻就是表現之一。有時候,這種麻是間歇性的,看起來像是小事,但恰恰是大腦在“限電”,而手指是最先跳出來“報警”的地方。

腳底發麻:可能是腰椎在“喊救命”

腳底麻,很多人第一反應是糖尿病,說是“末梢神經病變”,這當然沒錯,但還有一些人並沒有糖尿病,也不胖,飲食控制得很好,卻依然腳麻得厲害,那這種情況,通常要往腰椎方向找答案。

特別是坐久了、站久了、走路走一段路就腳麻甚至腳痛,得停下來休息一下才能緩解,這種情況的根本原因可能是腰椎管狹窄或者椎間盤突出,壓迫到了支配下肢的神經。比如,一位以前常年坐辦公室的中年人,退休后總覺得腳底像踩棉花,每天都走不穩路,查了血糖也沒問題,後來做了腰椎核磁,才發現是腰椎管狹窄壓迫神經。

很多人對腰椎病不當回事,覺得就是腰疼,其實腰椎出了問題,最早表現根本不在腰,而是在“腳”。椎間盤一旦向後膨出,或者椎管變窄壓到神經,就會讓腳底發麻,尤其是在走路、站立這類姿勢持續時間一長,麻的癥狀就越明顯。

面部發麻:可能是腦幹在“拉警報”

面部發麻,很多人會誤以為是風吹了、臉皮“過敏了”,或者覺得是牙的問題、三叉神經痛,但如果這種面部麻木是一側的,或者在清醒狀態下反覆發作,持續時間還不短,那就要警惕腦幹區域可能有病變。

面部的神經支配非常複雜,尤其是面神經、三叉神經,它們的神經核都在腦幹區域,而腦幹是人體生命中樞中最敏感也是最容易被忽略的部位。比如,一位退休后喜歡晨跑的老人,有天晨練回來半邊臉麻到沒有表情,還以為是風吹到了,結果住院檢查發現小腦梗塞,所幸發現及時。

這種麻木跟皮膚沒關係,而是深層神經通路的傳導出了問題。腦幹相當於是一個“神經中繼站”,連接著大腦皮層和周圍所有器官的神經信號。任何輕微的梗塞、出血、腫瘤壓迫或者神經炎症,都會直接影響面部感覺。一旦麻木和呼吸短促、吞咽困難同時出現,那就非常危險了,可能已經是“延髓”區域受損,靠近生命中樞。

別忽視身體的“小麻木”

很多時候,發麻不是哪根神經出了問題,而是整個系統的某個環節已經在超負荷運轉,正在瀕臨失控。真正麻煩的是,越早期的警告,越容易被忽視。你以為的“小麻木”,可能是身體一次又一次的“試圖提醒”。

如果你發現自己頻繁出現手指、腳底或面部麻木,尤其是伴隨其他癥狀,如頭暈、胸悶、行走不穩等,一定要及時就醫,進行全面檢查。別再把麻木當成小事,它可能是身體發出的“求救信號”,早發現、早治療,才能避免更大的健康危機。

話題互動:

你有沒有經常感到手指?、腳底或面部發麻?有沒有去醫院檢查過??

你認為生活中哪些習慣可能導致身體麻木?你有哪些預防或緩解麻木的小方法?

校對 莊武